预习之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 投稿种草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08次
  • 评分4
  • 71
  • 0

江苏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224500) 崇 冲

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课前浏览学生预习作业,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的发展区,以便进一步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课堂教学容量和教学进度等方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现结合“认识钟表”的教学片断,谈谈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环节一:预习开路,发现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设计了课前预习环节。预习要求如下:

1.仔细观察钟表,你一定会发现上面有一些数字和三个不同的针,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吗?

2.观察长针和短针,它们是怎样走的?它们是如何表示时间的?

3.你能在钟面模型上画出时针和分针以表示整时吗?

4.你发现了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5.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父母或在网上查找资料。

环节二:针对学情,以学定教

师:从预习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60分钟就是一小时。(学生上台在学具钟上指出大格和小格)

生2:我还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

师:你们课前一定画了很多整时的钟面,谁愿意把自己画的整时钟面展示出来?(教师指导学生按顺序把钟面贴在黑板上)

师:这里有这么多钟面,你们是怎么认这些时间的?

生:分针都指向12,时针也都指着数字,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通过预习,学生都认同这个规律)

师:(出示教具)这里分针靠近12,但没有指向12,分针指向这里(指向是11和12之间),时针指向这个位置(指的是接近5),现在是5时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准确地讲应该是几时?

生1:就要到5时了。

生2:大约5时。

生3:这里不到5时,5时多一点也叫大约5时。

师:你能把你说的这种情况拨给大家看看吗?(生上台拨5时5分)

师:(追问)那这样还是大约5时吗?(拨5时2分;5时3分;5时20分)

……

师:在预习中,你们还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分针走的速度比时针快,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一大格。

生2:我发现时针、分针一般不会同时指向一个数字。

师:猜想一下,时针和分针是否任何情况下一定不会重合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

生:时针和分针在12点的时候会重合。

……

这里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对钟表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把所有的新知识都一一呈现,而是要把握好“度”的问题,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还要注重拓展和延伸,力求使学生在预习后上课既觉得轻松,又能有更多的收获。此外,在教学中要注意:

1.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小学数学课程新课标(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是有所准备的。教师在课上应尊重学生的预习基础,教师一句“从预习中你学到了什么?”就能叩开学生现有认识的大门,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堂实施的有效链接,将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到底。针对学生在汇报预习成果中暴露的问题开展教学,是这节课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2.重视课堂的生成资源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肯定会提前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汇报中对于“发现钟面上是5点”这一个问题,教师没有巧妙地规避,而是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展开论述。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也是给在预习中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学生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困惑来实施教学,课堂生成的资源比较丰富,在反馈中出现的各种小错误,成为现成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整时的认读方法。

3.创新课堂的组织形式

预习之后,一部分学生已经粗略地了解知识,但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平台,让学生做“小老师”,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每天都是教师站在台上讲,毫无新鲜感。何不让孩子也站在讲台上,由孩子和孩子面对面地交流、面对面地探究。孩子喜欢刺激、喜欢新鲜、敢于挑战,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激活了。让学生站在讲台上,符合他们想表现、喜欢表现的心理;坐在下面的学生也很轻松,无压力,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无拘无束,快乐学习,这符合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好交流的心理特征。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