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投稿老猪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53次
  • 评分4
  • 79
  • 0

张猷 杨江 周琪 王臣彬

(贵州省册亨县第二中学 552200)

【摘要】正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而在以往的教学教师控制着课堂,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众,是接收知识的容器,学习的主体意识淡薄。这不仅与现代教育理论相违背,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是一个缓慢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懂了”、“会了”,而且学生自己要悟出规律和思考方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因此,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2)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3)让学生多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及自主探索的信心

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索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心理安全、自由的精神状态下,这样他们才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到探索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就行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有使学生倍感亲切。

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而且,只有经过一个让学生相对独立学习的过程,才能达到使学生完全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既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获取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发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重在启发引导、点拨与激励,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贯彻以为人本的理念,采取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普洛塔戈说“不要把头脑当作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启发式教学应运而生。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综合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正确答案,体现了师生互动。较之以往的课堂教学的填压式,这无疑是一大进步,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的走到目的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很完美,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自主探究式学习不再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是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运用教师、学校、社会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评价、最终达到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学生的经验对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学生在经验世界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关的概念和定理。其中有些是模糊的或者与要学习的概念定理不相适应;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看待问题的形式。从新旧知识和经验的关系看,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引入常常是促进新知识获得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还要结合学生所处环境的状况将学生其他方面的实际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备学生”这一环节,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彰显,让学生的个性化的看法、见解得到尊重。

四、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自主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但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同时,受知识面的限制,学习知识或思考问题时常抓不住要领,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同时,学生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干扰和迷惑,往往题不出关键性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设计问题,精心安排提问时机,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为学生质疑问难做出示范,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取得激其情,引其疑,促其思的效果。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如“联想法”、“类比法”、“反问法”等。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识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理解的策略。

首先,教会学生学会观察。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有目标、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把观察与思维想象结合起来,提高观察的效果。

其次,教会学生思考。在指导学习中,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教学生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的思考;善于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课堂上给同学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

最后,教会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学生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必须学会归纳学法,然而归纳学法并非易事,须经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学习”,学好数学就非常容易了。老师要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老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给学生营造合适探索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因此,重视促进学生数学地思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中之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留下充分的空间,改变只注重分析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直接呈现这些事实性知识的做法,转向注重探讨学生如何以探究、自主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留下广阔的天地。教学过程设计时为探索和思维留下充分的空间,实际上也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了适应各自需要和水平的不同探索机会,从而使教学的安排能够较为容易地适应个别差异,真正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