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学生打开识字大门的七把金钥匙

  • 投稿简谱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66次
  • 评分4
  • 78
  • 0

杨梅娟

一、第一把金钥匙:“画字成图”巧记汉字

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和形声。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曾指出:“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绳结记事的劳动过程中发明了用图画记事的方法,当时的图画就是汉字的雏形,并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象形字。由于刀刻的需要,图画演变成了横平竖直、整体呈方块形状的汉字。如:人教版小语第一册识字“日耳目”一课:“口”“耳”“目”“日”“月”“火”等,这些字到现在仍保留着图画的痕迹。

二、第二把金钥匙:“添砖加瓦”巧记汉字

会意字和指示字是指在图画(象形字)上添加笔画,或者将图画(象形字)与图画(象形字或偏旁部一首)结合起来,组成新字,这类字的意思是两部分意思的组合。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熟字,加偏旁或笔画组成新的生字,使孩子们既巩同了熟字,又有效地识记了生字。如:“小+大=尖”“日+月=明”等。

三、第三把金钥匙:“丢盔弃甲”巧记汉字

与“添砖加瓦”相反,“丢盔弃甲”则是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熟字的基础上,删去其中的某个部分组成新字。如:“骑一马=奇”“跑一足=包”“灯一火=丁”等。

四、第四把金钥匙:“编顺口溜”巧记汉字

顺口溜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结构,先分析部件或笔画的特点,然后编成顺口溜帮助识字的一种方法。顺口溜的编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记住部件。要求先分析汉字的形体由哪些部件构成,然后将这些部件编进顺口溜。如:“二木林,三木森”“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2.字形联想。要求在分析编写的基础上,对汉字的个别笔画或部件进行联想后编进顺口溜。如:“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匹——三面有墙一面空,有个幼儿在当中”。

3.字形比较:如:一“人”抬头走,还得低头“入”。

4.字音比较。如:“妈、麻、马、骂”“穴、学、雪、血”等。

5.形旁、声旁归类。如以青为声旁的字:“有水方说清,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日出天气晴”。

五、第五把金钥匙:“儿歌字谜”巧记汉字

根据生字的结构或意思编成谜语,能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六——两只蚂蚁抬根棍,一只蚂蚁棍上捆”“雷——大雨下在稻田上”“雪——大雨冲倒一座山”等。

六、第六把金钥匙:“编说故事”巧记汉字

将几个毫无联系的词语串起来,编成故事说一说、记一记,在具体语境中识字,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例如:教学“集中识字”的“翎毛、移动、瞅、磨坊、闯祸、闷热、发呆、扇子、儿童’等十个毫无联系的词语时,我引导学生在自学生字的基础上,出示一幅内容为一个孩子因取墙上的翎毛扇子而打破金鱼缸的图片,并提供编说故事的提纲:a.孩子为什么取扇子?b.取扇子时怎么打碎金鱼缸的?c.瞅着地上的金鱼,孩子心情怎样?d后来,孩子怎样处理这件事?接着让学生观察画面,运用新词,创编故事。这样,在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也发展了语言能力,优化了学习效果。

七、第七把金钥匙:“就地取材”巧记汉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充分利用语言传播的各种媒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识字。例如:

1.借助小区宣传栏、商店招牌、车站牌等进行识字。引导学生利用上学、放学或旅游等机会,留心观察,寻找自己认识的字,读一读,不懂就请教爸爸妈妈、小伙伴。

2.借助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教室的学习园地、墙裙、板报,校园里的各种通知,橱窗里的标语等都是识字的好帮手。

3.借助同学姓名,帮助老师分发同学作业本来识字。开学初,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座位表,让家长帮助孩子尽快熟悉同学的姓名,看看谁能帮老师分发同学的作业本。事实证明,学生都乐于当老师的小帮手,识字积极性很高。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