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

  • 投稿BB姬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90次
  • 评分4
  • 47
  • 0

新课程实施以来,怎样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让学生“学会学”成了改革关注的焦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改革?笔者认为,优化导学案教学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顾名思义,“导学案”教学就是指以学案为依托,教师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完成课程标准规定任务的教与学的过程。“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精研教材,充分考虑学情、学法、学生的前提下编制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物质媒介。

传统的教案教学强调“教”的过程——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知识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的联系,教师始终是主动的讲授者,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往往不能跳出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模式的窠臼,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虽然有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怎么让自己讲得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得更多,可我们只要认真看看学生默然的表情,就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我个人觉得教师单纯的讲授是最最简单的教学,学生只会听的学习是最没效率的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敢于创新、勇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导学案”教学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摸索出来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那么“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案教学模式有什么区别?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什么?

我觉得“导学案”教学和传统教案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突出“学”和“导”——即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由原来的习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的获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变低效地学习知识为高效地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学”,即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案”所具有的目的性和指导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以“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当然,只是理解“导学案”的特点和目的还不够,还要对导学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手段和途径有科学的把握。

在进行“导学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会学”是目的,教师“导”是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明确目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我在实施“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三段五步走”策略,分别是课前阶段的“编”和“学”、课堂教学阶段‘“导”和“测”、课后阶段的“思”。

一、课前阶段的“编”和“学”

“编”即“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这一环节对教师要求较高,设计和编制学案的时候首先要精研课标和课本,在吃透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有的放矢。其次要研究学情和学生。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才能编制出适合学生的学案。最后,编制和设计“导学案”的原则是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可以按照“五分法”编制和设计导学案:一是课程标准,二是教学重难点和核心概念解释,三是基础知识,四是探究问题,五是课堂检测。

“学”即组织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前学习,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部分,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掌握本课重点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和结构。在此基础上自己独自或小组合作讨论导学案的探究问题,写下思考或讨论结果。

二、课堂教学阶段的“导”和“测”

“导”即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一环节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怎么引导?在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会走入两种误区:一种是把导学案当成课外训练,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另外一种即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而不管不问。这两种方式都有问题,或者说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的作用。我个人觉得要实现正确的引导,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把握“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关键点。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放羊”,教师要发挥“导读、导论、导思”的作用,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及时地予以解读,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予以纠正,将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及时地拉回正常的课堂学习当中。目前,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用于思考、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时间比例已逐渐由原来的不到10%变为现在的70%~80%,虽然我在课堂讲授的时间大为减少,但是学生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学习效果也比以往有所提高。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正确引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测”即课堂检测,我在“导学案”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重难点的理解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对这堂课学生掌握的解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检验手段,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通过检测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所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缺补差。我在设计课堂联系的时候主要运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题目主要是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题目,尤其是非选择题,在设计的时候将本课的知识点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让学生在点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展知识面,构建起单元甚至是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

三、课后阶段的“思”

“思”即教学反思。一堂课讲完并不代表这一节课就此结束。有的老师可能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方式,以为自己把需要讲的都讲一遍,把重难点都强调出来,下课铃一响,把书一丢,即宣告本节课结束了。以前我也是这样。但是对于这节课效果如何?学生都明白了吗?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吗?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吗?或者这节课学生有什么突出表现?我的这节课存在哪些闪光点?有我所需要坚持或者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吗?等等。所以我觉得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或对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试验,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课堂,还应注意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或者课后随笔的形式将课堂中的亮点或不足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反思才可以不断提升能力的高度和经验的深度。

关于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还处在探索阶段,“导学案”教学只是在探索过程中的一种模式而已,也许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能够契合“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真正迎来教育改革的春天。

(作者单位:安徽长丰县朱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