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情感目标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 投稿鼎天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67次
  • 评分4
  • 26
  • 0

钱晓平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容易被师生所忽视,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呢?

一、注重教材情感因素的挖掘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教材中情感素材的挖掘。

1.感受教材中的趣味、幽默元素

教材中不仅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而且有些素材还配上了幽默的插图,给“古板”的历史课堂平添了几分趣味性。

2.挖掘历史长河中人物的情感印记

历史教材是一面镜子,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全过程,在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人”始终是主角,历史事件的发展往往也伴随着人的情感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去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印记。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更让我们品味到了林则徐大义凛然的“担当”。透过文本,挖掘历史人物在特定时期的特殊情感,有助于唤起学生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3.感受教材中景物的气势与美

教材给我们呈现的历史往往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景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历史情境的挖掘,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历史情境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为生动的历史,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格品位。

二、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创设情境将这些情感因素展现在课堂上,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1.创设抑扬顿挫的语言情境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都是曾经真实发生的事件,但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略了语言情境的创设,就很难让学生看到历史的美感,历史老师要在保证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注意音色、语调、语速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专注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讨论。

2.历史事件横向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概括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属性。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在了解历史现象的同时,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升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教师可以从政策施行的背景、内容、特点、作用和局限性等角度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在深入理解这三个政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为什么说新经济政策是适应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缺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提升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深度。

三、利用乡土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

对于每个人而言,家乡都是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乡土史,实践经验表明,当我们和学生一起研究“当地的历史”时,学生的情感认同往往更加强烈。在乡土史料的教学中,除了语言上的渗透和课堂上的研究外,我们还可以扩大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参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持久的,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习和培养正向情感的重要阶段,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还要积极地用自身的正能量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