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 投稿书放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13次
  • 评分4
  • 15
  • 0

杨友凤

渗透德育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观念和新要求,同时也是生物新课标的要求。在生物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生物基础知识,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道德水平。同时,生物教材中还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加以挖掘和合理利用,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德育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生物课程教学的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一、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

生物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基础知识,还应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开展德育工作,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要求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对生物课程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教学因素

生物教材中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努力探索教材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使这些德育因素能够在课堂上再现。例如,酸雨对小麦种子的影响,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酸雨的危害;学习关于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绿化环保意识以及爱护周围环境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挖掘和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德育水平。

2.转变教学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运用情境教学法,在学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展示出来,让学生有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开展小组学习和主题讨论活动,围绕某个话题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将学习成果作为行动规范,指导小组成员的日常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问题探究,增加学生的自身体验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展开探究,增强自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学习“水污染”的时候,针对含磷洗衣粉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老师在讲解相关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查找资料,通过亲自调查研究认识其危害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4.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在生物课程教学中,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等节日,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设立生态环保宣传栏,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将校园的花草绿化带划分成片,在适当的位置树立警示语,并交给学生管理,从而培养学生对花草树木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

总而言之,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今后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生物任课老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德育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