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能力与队伍构建

  • 投稿转身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92次
  • 评分4
  • 30
  • 0

凌士彬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情境性和探究性。正是由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好像变得疏离,作用似乎不再重要。其实,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仅教师的地位没有降低,作用没有弱化,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充当了新的角色。角色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它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角色能力是指对角色规定性有了认知,在情感态度上有了认同后,去践行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所必需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这种角色更加鲜明。如果不与时俱进,教师的角色能力很难胜任新的教学任务。

研究性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稍加思索,都会找到大量的学习选题。教师需要对学生提供的学习选题进行甄别,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而不是一味地否定、附和或称赞。有的选题过大,超出了中学生的能力范围。有的选题已经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没有再行研究的意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果断喊“停”。例如,对“四大名著”的比较研究,就属于这种情况。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研究性学习中的甄别者。教师在否定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重新燃起研究的热情。如,以上选题可细化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命运研究”“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四大名著语言研究”“猴性亦是人性——孙悟空性格浅论”“文学是历史的手影——《三国演义》与《水浒》成书过程异同论”等系列课题。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改进者。作为术业专攻、闻道在先的教师,对学生研究的过程需要实时关注,遇到困难要给予帮助,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查找资料的路径,特别是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出现问题时要给予及时提醒,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协助者。高中生学习压力大,研究性学习需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对考试成绩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学生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学习,教师应适时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可以用言语鼓励,也可用他人成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来激励,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研究性学习中的激励者。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起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对教师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素养都是极大地挑战。

首先,教师思想上必须高度认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亮点,承担着学科课程难以完成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但对教师却是一个新领域,很容易被“学科教师”忽视。教师要站高望远,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多是被动地接受文化知识,知识探索的过程他们都少有经历。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思维难免僵化,动手能力偏差。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少创新精神。钱学森的临终之问无不发人深省。教师身负育人重任,自然不能熟视无睹。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体会探寻知识生成过程的乐趣。教师应积极引导,让学生潜藏在思维深层的智慧火种得以点燃。同样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但结论的得出要有翔实的论证材料,要有合理的论证过程。观点不再重要,体验过程就是收获。教师对研究性学习重视,研究性学习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学有所获,研有所得。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发现问题能力。教师要有在生活的细微处发现隐蔽选题的本领。在学了《边城》之后,不妨建议学生探访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老家安徽肥西,研究张兆和早年在肥西张老圩和合肥的一段生活对沈从文生活和创作的影响。此题虽小且冷,但容易实和深。作为肥西学生,参考资料如《合肥四姊妹》《从文家书》等好找,实地考察也方便。在新处、小处、实处,特别是容易下手处发现问题是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虽然研究性学习强调发挥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但如果教师感觉麻木,反应迟钝,缺乏引导,又怎能启发学生敏锐地捕捉课题和顺利开展研究呢?

再次,面对开放的社会和广阔的选题,教师与学生要有更多的知识交集。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这已经无须讳言。研究性学习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我们现在处身于一个信息激增的时代,知识更新极快。学生的知识视野远远超过了我们,如果沉迷于已有的知识体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就难免反应滞后。面对这些情况,教师不仅要关注专业学术杂志,了解研究动态,还应上上网看看报(杂志),及时了解一些大众化热点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和学生存在对话的交集,教师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性指导。

最后,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俗话说:要教给学生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或是长流水。从来不在专业上钻研,自己尚不知研究为何物的教师,又怎能去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呢?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教师仍然只是“专业型教师”,即专业功底扎实,但研究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搞研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里教授、研究员的事,与我无关。这样的想法无疑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与之相反,一些优秀的教师却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研究性学习从选题到研究的实施,再到最后的成果评价,教师都是幕后的参与者。学生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但在方法上多有欠缺。懂研究的教师会针对不同的选题给予学生有效的建议。在研究性学习这片广阔的丛林中,教师有了自身的实践体会,才会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欣赏到研究性学习的丛林深处最美丽的风景。

构建一支能教会研、勤于思考、善于指导的教师队伍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不断提升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素养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首先,学校应为教师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多年来,肥西中学紧紧围绕“实施新课程的核心是进行创新教育”这个总课题,深入开展教育科研。通过骨干先行、典型引路、系统培训和实践提高等一系列途径,有计划、全方位、分层次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一支能教会研的教师队伍。通过课题研究培训,提升了教师的研究素养。以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为例,我们利用两个暑假,对中青年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全面培训,还派遣了课题研究骨干教师赴北京、四川绵阳等地参加课题业务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为教师开展指导研究性学习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其次,教研组内部要形成学习研究的工作习惯。我们制定了《肥西中学教师校本教研制度》,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倡导校本研究,让教师优先发展,成就灵动课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领导带头参加,以课题为抓手,针对学校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我们要求各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要本着“面向实际、站在前沿、重在应用、加强合作”的指导方针,努力创造一种团结民主、互帮互学、求实创新的科研氛同。不讲课题级别,只问是否有用;不论课题大小,只求有所突破。积极推行最有针对性的校级课题研究。教师可一人,也可几人合作,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让研究成为教研组的一种常态活动。大家共同献计献策,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在研究中激发灵感,提升自身素质。

再次,重点打造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生力军,需要着力培养。肥西中学建立五种制度,形成关怀机制,梯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发展注入后劲。1.导师制——每位青年教师都要拜一位骨干教师为导师,实行师徒制,师徒间相互听课,彼此交流,在研究性学习等新领域共同研讨进步。2.教研组帮扶制——要求教研组对青年教师要关爱,制定青年教师帮扶方案和计划,每学期组织教研组的教师听青年教师研究性学习指导课,并进行评议。3.专题研讨制——从起始年级起,由学校统一研究安排,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参与,由青年教师上研究性学习研讨课。4.舞台历练制——尽量让青年教师多参与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让青年教师施展才华,并且尽可能多参加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5.岗位信任制——学校尽量让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学科组长,在严格要求下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并带动其他教师的业务发展。对于青年骨干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岗位锻炼来逐级培养他们教学和管理素养。

最后,在反思运用中升华和深化读书效果。古人曾有“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慨叹。教师不但要研究课本,课下也要多与书亲近,让自身的学识、涵养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为部分教师购置了一些新课改书籍,举办了读书汇报会、新书专题研讨会和学习经验交流会,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撰写研究论文,升华了读书效果。学校在图书馆建设上加大投入,改造图书室和阅览室,添置新图书(含电子图书),特别是新课改方面的书籍,购置高考资源网、中学学科网和教育阅读网。通过专题活动引导教师读好书,读与新课程密切相关的书,读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专著,把读书体会运用到教学实践,深化了读书的意义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它已成为学生研究起点上的发动者,研究过程中的导引者,而不是学习上的包办者,研究中的替代者。把握好新角色,不断锤炼角色能力,研究性学习最终才不会落到虚处,更多的学生才会从这项活动中收获探索的知识和从事智慧劳动的喜悦。

(作者单位:安徽肥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