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反思感悟成长——以“平移”一课教学为例

  • 投稿图伦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81次
  • 评分4
  • 98
  • 0

湖南石门县楚江镇四完小(415399) 张娟娟

[摘 要]反思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通过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两次教学探究,在及时反思总结的基础,明白该如何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获得发展。

[关键词]反思 感悟 成长 放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0

初次教学:

1.数一数平移的距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图形平移了几格。(课件演示图形的平移,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数一数,并做标记)

师:为什么是向右平移了5格,而不是2格呢?(运用课件再次演示)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大家能自己画出这个图形向右平移7格后的图形吗?(学生先在格子本上用实线将原图画出,然后用虚线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你是如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课件出示画平移图形的步骤,学生再次尝试画一画)

师(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练习):大家能不能帮老师分析一下,这样画对吗?为什么?(生答略)

……

反思:从这节课采用的教学形式来看,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前面的学习掌握得较好,都能说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不仅能正确分辨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而且能解释平移的重要特点。但是,在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变低了。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发现本节课虽然放手给学生去数一数图形平移的距离和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但未能深入地思考怎样指导才能使学生掌握画法,让学生从实物的平移上升到方格纸上的平移,导致学生容易把移动几格误解成相隔几格。同时,由于课件演示的速度不受人为控制,教学中虽然让学生知道图形平移了,却不知道图形的右侧、左侧平移后的位置。所以,这一环节教学的失败,直接导致学生画平移后图形的失败。究其原因,发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本没有得到发挥,整节课都是学生听我讲课、看我演示课件,学生没有进行动手操作和思考,只是被动学习。而且,课件虽易展示,但不易操作,无法适应生成性教学。

基于以上考虑,在另外一个班教学时,我改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

再次教学:

1.数一数平移的距离

(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图形平移了几个格子。(请一学生上台数一数)

师(将图形一格一格平移):这个图形平移了几个格子?你是怎样数出来的?(生答略)

师生(得出结论):找准一点,从目标位置数到结束的位置;数时要数格子,不能数点。

(2)师:为什么是向右平移了5格,而不是2格呢?(一名学生上台再次一格一格平移,其他学生同时数一数)

对比发现:如果向右平移2格,到不了指定的位置。

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找的是哪一点,并数一数。(再请一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说明自己是如何数的)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大家能画出这个图形向右平移7格后的图形吗?(请一学生上台画一画,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基本上都是先将原图画出,然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师:你是如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

3.不断探究,层层深入

师(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练习):大家能不能帮老师分析一下,这样画对吗?为什么?(生答略)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点的位置不能发生改变。

……

反思:第二次教学很成功,学生不仅主动投入学习,而且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一直思考:“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取得的教学效果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仔细回顾教学过程,我发现第一次教学失败在于没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放手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只是看我演示平移,思维介入很少。第二次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反复验证与操作,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如数出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常常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我将原图形反复向不同的方向平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让学生上台来自己动手操作,然后通过提问再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我引导学生通过交流验证总结出“找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特别是在“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环节中,我更是大胆放手,让学生上台尝试自己画图和分析,这样既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使学生真正获得所学知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这些遗憾,才使我们不断反思。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能让我们在不断的纠正与进步中走向成熟,让我们在反思中更加完美吧!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