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展风采,“百花齐放”满园春

  • 投稿阿喂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16次
  • 评分4
  • 73
  • 0

文/何云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和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为了打破原来单一且被动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和发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它更有利于生生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而被教师所广泛使用,但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通常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因此,怎样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有实效的小组学习活动就成为我们英语教师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以下就其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对应策略谈谈笔者的想法。

现象一:小组成员合作欲望不强

小组成员的均衡搭配是小组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仍以前后座4人自然结合为宜,但往往不能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不能完全顾及到不同特质和不同层次学生。其次,小组成员有的不善于交流沟通,导致有些学生不愿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最重要的是,有些教师不能设计出适于小组学习的问题任务。

策略:提出适合小组讨论的问题任务

以往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习惯把语言点分解成很多小知识点进行提问、讲解和说明,形成了一种师生问答式的封闭课堂。“大问题”是相对于上述的小问题而言的,“大问题”不是简单的将问题粗线条放大,它的“大”体现在恰当、精准,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精准解读学生和教材后设计的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时,会发现恰当的问题任务与学生已有经验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学生兴趣浓厚,更乐意与小组成员交流展示,因此会展现出师生、生生之间高质量的交往互动,生成出丰富的基础性资源,呈现出灵动开放的课堂。

[举例:6A Unit 3 Asking the way Part A ]

开放式导入后学生对问路与指路有了较充分地感知,进入阅读板块后,我用PPT给出杨玲和Mr Smith、邮局和博物馆的大概地点,希望学生听完两篇课文录音后,画一画简易地图与路线,学生画出的地图只有一种,资源并不丰富,而且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反思后,在另一个班以更适合学生的开放性的大问题进行重建,不呈现地点让学生听录音画,虽只做了微调,但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呈现出各种各样符合文意的地图,资源更丰富,交流更顺畅了。

现象二:小组成员参与状态不均

在平时课堂的小组活动中,由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和性格的差异,往往出现以下几种现象:有的学生抢着发言,顾不上倾听其他组员的观点;有的学生一言不发,心不在焉,只等别人讨论结果;有的学生甚至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做与讨论活动无关的事。这样小组学习就失去了讨论与合作的最初目的,很难体现出合作所带来的合力和张力。

策略:促发学生小组学习与表现的内需

学生合作与表现的内需情况主要表现在在小组中是否主动积极且认真地倾听与表达。学生学会倾听是小组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必须让学生体会到倾听他人不仅是对他人的宽容与尊重,而且借鉴他人的观点可能丰富自己的认识,拓展自己审视问题的角度,从而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能有所突破。对于那些沉默的学生,教师需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多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明白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当然,教师设计学习活动时应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来激发学生小组学习的内需。

[举例:Unit 6 Doing housework DE]

课文中是根据图片和所给的提示句与同桌对话,学生的对话就有明知顾问的嫌疑。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用PPT呈现了部分图片,让学生与同桌用英语来猜猜图中的人物在哪里,正在干什么,我充分利用这一有趣的教学材料,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正在做的事情,并尽量使用学过的语句使描述更加丰富。与一组学生示范后,学生在小组内玩了这个游戏,想象的空间也很大,大大激发了学生交流的内需,展示时呈现出丰富的资源。

现象三:小组活动讨论质量低下

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往往与问题任务的难易程度直接相关,有时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基础状态把握不足,对小组讨论的问题设计缺乏充分考虑,如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根本不需要小组讨论就能解决;有的问题设计难度过大,学生讨论也无从下手,这样就会造成小组活动质量的低下甚至无效。学生在缺少方法的情况下,最容易使自己的行为变得无序和无效。

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方法

在小组活动伊始,教师要把小组活动的路径清晰地呈现在PPT上,通过一到两个月的熟悉,学生对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后,可提供简单的操作路径。其次,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留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再有次序地发表自己意见。这样才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参与提供交流的平台,也才有可能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为了便于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现思维的过程,为教学提供互动资源,教师加强对小组内记录员的培养。

[举例:Unit 1 Public signs Part A]

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课在感知课文后,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要去建构文本的框架,小组活动伊始,教师给予路径:1.文章中出现了哪些标志。2.分别在哪里?3.分别是何意思?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先独立整理,再在小组里交流,并推荐一名学生汇报,大部分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文本的梳理。因此,在学习Unit 2 Ben’s birthday时,我就试着让学生自己用表格的形式来整理本和杰姆的生日,学生有了上次的经验,在老师的点拨下多数学生能梳理出本课的框架,在小组讨论时多数同学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效果较好。

总之,教师在小组学习中,既要扮演设计者的角色,又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既要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还要扮演评价者的角色。通过了解学生,为他们“量体裁衣”,设计了最佳的问题任务,通过小组内部的互动、小组间的互动、师生的互动等形成角色转换的统一体,为师生间、生生间地合作营造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并发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