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的词汇教学及记忆方法

  • 投稿胡大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12次
  • 评分4
  • 59
  • 0

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分校 叶天译

一、用创造性思维来导演和勾勒语言教学

通常我们会单纯通过教授例句的方式来展开词汇教学,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觉得词汇的记忆十分枯燥乏味,很多教师为此引入了图片教学法、谐音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借鉴但更加贴近学生的方法是能把当下最新的习惯用语和素材融合在知识和语言点中,那么学生将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把目标词汇纳入囊中。

例如,对Abroad这一词汇的教授,笔者先将Road写在黑板上,问:“Is this a road,right?”学生答:“Yes,of course。”接下来将A。 B。 C 三个字母写在黑板上,问:“Who is the eldest brother of the three?”(谁是三人中的老大),学生答:A。 接着问:“Who is the most powerful one of the three?”学生答:“I have no idea。”教师引导“The most powerful person is the one between A and C。Right?”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徘徊在牛A和牛C之间的人。教师接着说,那牛的人站在路上是不是路必须很宽啊,学生说是,教师继续说,A是B的大哥,B发展的好是不是要带上大哥一起发展呢,学生说对,教师:那B要带大哥出国享受对吧,因此得出,Broad是宽的意思,Abroad是在海外、到国外的意思,而他们出去坐轮船要上甲板(board),然后A站在甲板上微风拂面,因此“aboard”是在船上的意思,这样用时尚in语结合故事情节让词汇记忆变得简单

二、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辅助工具

笔者在教学中使用美剧《英雄》、《生活大爆炸》,电影《幸福终点站》、《美食从天而降》等影视资料。音乐素材方面使用了广受青少年喜爱的Taylor Swift, Justin Bibber的经典歌曲,从中抽取和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这样的联想使学生在即使忘记具体词汇的情况下也能从脑海中通过画面将沉睡的记忆调到起来。

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单纯罗列教参中的内容,将本可以生动的课堂变的死气沉沉,一堂课下来,教师板书无数,口若悬河,但很可能学生还是无法从本质上掌握词汇,所以有的教师造成了为了单词而教单词,正如新东方校长王强先生说的,我们从语言身边匆匆走过,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驻足和简单观望,却并没有真正走进语言的背后去探究其社会和文化的内涵。因此告诉学生,要深入理解词汇,切忌浅尝辄止。

三、兴趣记忆法

传统意义上,我们普遍认为爱是超越并凌驾于兴趣之上的,然而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在小说《浮士德博士》中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情感,它超越了爱,这就是“interest”,这是爱的高级阶段,是打开这个世界最好的钥匙,因此我们必须用娱乐精神来牵引教育的绳索,带领学生打开兴趣之门。如hijack(劫机),我们可以就这个词汇遍一个脑筋急转弯,Michael在机场遇到了朋友Jack,可是却发现,和jack打了个招呼招来了很多麻烦,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Hi!Jack和hijack(同音)。

四、教师的自我提升

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敏锐的嗅觉时刻注意生活中身边任何可以用来作为教学素材的内容,要吸纳多元文化来丰富自己的跨文化知识以及文化迁移的意识,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表层意识,还要注意提炼知识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尽量多接触英文这个语言所承载的理念和价值观念,真正的做到沉浸于语言之中,用语言的魅力影响学生。比如说,浙江卫视举办的中国好声音的比赛中,许多女歌手不走寻常路,演唱了英文歌曲,这在社会上一时间引发了唱英文歌曲的热潮,引发了年轻人学习英文的热情。

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当前的外语教学显然过分重视应试,而忽略了语言最重要的功能——交际,教师努力提高创设情景教学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走出哑巴英语以及帮助真正掌握语言的使用。

教师要加强课外时文的阅读,如今的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要能游刃有余的掌握这么多孩子活跃的思维并非易事。学生喜欢的内容,比如“NBA,Harry potter series,Fashion,the voice of America,Adele”,以及广告用语等等,不胜枚举,看似浅显的青少年媒体类型却包含了大量我们中高考中涉及的考点。

参考文献

[1]焦智。浅谈语境化词汇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应用[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2,(11)。

[2]石文红。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设计[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1)。

[3]黄谣。初中英语教师如何走出词汇教学的困境[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09)。

(责任编辑: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