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哲学的融合之旅

  • 投稿黄奎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601次
  • 评分4
  • 45
  • 0

杨海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奈尔·诺丁斯的《教育哲学》是一部系统阐述教育哲学的著作。教育哲学是运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和教育中的问题。教育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其研究方法是哲学的方法。《教育哲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各种派别,并且将教学中的实例与哲学观点、特别是他提出的关怀伦理学联系起来,从哲学视角对教学中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哲人的教育思想

笔者在此选取诺丁斯对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教育观的分析,以此展现教育哲学的魅力。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可见,在人的一生中,幼年阶段所受的教育是十分关键的,对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儿童应该行为的方式去训育儿童,当他老的时候,他将不会悲哀这一方式。”①当代有许多教育家对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思想很感兴趣。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暂时依赖自己的权威或者优势,通过说教甚至威胁来使得学生遵守日常规范。但是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也不一定能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言行一致。事实上,在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人们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环境影响着我们,具备伟大美德的人能够经受住巨大的诱惑,在许多极端情况下,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事情。但是,即使是英雄也可能被他们无法控制的环境所淹没。”亚里士多德“看到了将品性良好的人引入悲剧的可怕的两难困境”。(第13 -14页)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伟大美德的人尚且受到环境的限制,更何况尚且没有自控能力的孩子们呢?我们又如何要求孩子从小就不能有错误和失败呢?

在教育哲学中,卢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学生不想成为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教师的任务就是保存善,同时促进其成人生活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生长”;“教师要具有精细的敏感度……不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强加给爱弥儿,而是协助爱弥儿进行探索。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能预见到爱弥儿的兴趣将移往何处,随时准备将他的兴趣引入健康的方向。”(第14 15页)卢梭理解爱弥儿的需要,他充分肯定了儿童成长的可能性,却又不拒斥成人的作用。卢梭认为,儿童的成长需要与成人进行互动。

诺丁斯在总结了卢梭的观点之后,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关怀伦理学。在描述关爱的邂逅中,诺丁斯指出关爱者的意识有两个特征:“关爱者是以一种我称之为全神贯注的特殊方式对待被关爱者的”;“这种关注或全神贯注是完全接受性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关爱别人的时候,我们会不加选择地接受别人的思想。我们不会把自己的意识结构强加于人,也不把别人所说的话只是作为点滴的信息加以同化。我们感受另一个人正在遭受的事情”;“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关怀别人的时候,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你正在遭遇什么?’”(第79-80页)

二、关怀伦理学与教育实践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现实的教育过程。当教师们在准备一个活动、摸索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时、制定一个教学方案时,是不是能够站在学生们的立场上来思考呢?学生们在经历这些的时候体验到了什么?在这个活动中他们获得了哪些经验?如果教师们能够及时对他们的一言一行进行反思,在学校里就不会有一直唠叨的教师,不会有把学生罚站好几个小时忘记了他的存在的教师,也不会有说出不经世事的天真话语却迎来教师冷漠面孔的学生。

“当我们全盘接受别人的时候,我们感到我们的精力流向别人的困境或项目,我们想减轻一项负担,激活一个梦想,分享一份快乐或解除一种困惑。我们自己的项目被临时搁置,我们被卷入一种推动着我们去帮助他人的‘我必须’的内在情感之中。”(第80页)记得一个老人颤颤巍巍地赞美一个女孩:“她有的不只是同情心,同情心就是看到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她有的是侧隐之心,那就是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自己很窘迫但仍然伸出援助之手,并且不忍离去。”我想这个女孩大概就是在看到身处困境之中的人们,暂时搁置自己的项目,卷入我必须帮助他人的内在情感之中。在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先人为主的日常规范、教学模式等项目应被暂时搁置,首先要关注学生需要什么。我们要“寻求对于活生生的他者的反应,而不是对一种论点的反应”(第246页)。

每个教师的脑海里都有一些预先设定的标准,当学生们的行为与预先设定的这些标准或原则相违背时,想要纠正和责备的想法像被强压在瓶子里的空气,一直往外窜。这时,在教师们的心里面会有“一个内部的声音抱怨说,‘我应该但我不想去做’,或者‘为什么我要做出反应呢?’或者这家伙活该受苦,我为什么要帮助呢?’在这些情境下,我们不必诉诸于原则;更为有效的是,我们回到我们的关怀与被关怀的记忆、我们自己作为关怀者的图景或理想”。(第234-235页)“度过婴儿期的任何人都至少有一种曾经被人关怀的印象。这一印象或许还不足以用来真正解释被人关怀意味着什么,当然,它也不足以用来培养一名关怀的人。但它是我们相互间责任的根源。至少部分地由于这种关怀的根源,在许多共同的人类情境中,我们会自发地对别人的困境做出反应。我把这种自发的反应称为‘自然的’关怀。也许会有一个更好、更轻的字眼来描述它,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这一关怀的动机是自动产生的,它不需要别人的召唤。”(第234页)

为什么现在一些人在街上看到摔倒的老人而不敢去扶,或者扶之前要先拍照以免扶起之后遭到敲诈勒索;还有一些罪犯对自己的亲人痛下杀手、毫不留情,他们的童年又经历了哪些事情?诺丁斯指出:“我能变得有多善,至少部分地依赖于你如何对待我。”(第238页)在童年成长环境中没有经历关怀,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依赖这个关怀的根源而关怀他人呢?

虽然人类比其他动物具有更高的才智和潜能,但是如果不接受教育,那么人类也将变得和动物没有区别。教育不应该把人变成冷漠无情的机器,它应该教会人们互相关心。《教育哲学》-书将哲学思想融入到教育实践之中。诺丁斯以其关怀伦理学启示我们,教师应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而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体谅,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接受了教育之后的学生,其胸怀也应该越来越博大,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多一些关怀,对身边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琐事多一分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有序,这同样也是教育的目的。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