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任领导干部要强化七个意识

  • 投稿大地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91次
  • 评分4
  • 86
  • 0

孙兵团 杨光升

教师特别是专任教师,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被提拔为中层干部或决定学校、部门兴衰的校级领导干部。在管理实践中,由于专业和个人素质等因素,所分管的部门的工作情况反而大不如从前,自身也失去了以前的人缘和被信任,甚至成为同事好友的“对头”。在此建议教师成为领导干部后,为了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一定要及时转变观念,强化七个意识。

1.档案意识。档案包括纸张实物和电子等为载体的工作资料,是我们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重要佐证,也是传承学校文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大家要树立档案意识,注意收集、保存和整理档案资料,这既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工作的高度负责。毕竟,学校建筑有一定的使用期限,而以文字图片为载体的档案才是记录我们奋斗足迹的有效载体。

2.信用意识。良好的信用基础是名声和信誉。一线教师能够成为学校或部门的领导干部,起码有良好的名声或信誉,其基础就是良好的行业信誉和较好的业务素质。一线教师成为一个业务部门甚至是学校的领导干部之后,面对的管理和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对其良好的信用基础要求比一线教师更高。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准则是法律法规、学校章程和办事流程,依法依规办事、公正公开是一种最大的负责,也是良好声誉和信用产生的前提。因此,一个干部良好的信誉,既是对个人和工作负责,也是对教育行业的信用负责。

3.服务意识。设置管理岗位的初衷是保障一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学校和部门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一线教师被提拔为领导干部后,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转变角色,切实做好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工作,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一线教育人员和受教育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问题,这是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作为领导干部,要勤于服务,乐于服务,善于服务,准确、及时和有效地解决教师和学生遇到的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单纯管理。

4.专业意识。学校管理是一门学问,具有专业性,但并不为大多数教师熟知,这是目前教育行业性的最大误区。学校管理要走专业化道路,迫切需要一批懂管理的专业经营人才。目前,各级中小学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及以上干部,占教职工总数的12%以上,这些干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超过90%,也就是说,一所学校的中高级职称编制的30%~60%被学校领导干部占用。但是现在的教师职称系列中又不设这个专业,没有健全的管理岗位绩效评价机制,因此,就出现了管理人员占用教师学科职称的突出问题,由此引发的干群矛盾屡见不鲜。在一些地方,学校管理岗位成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副业,既无行业规定,也无业务规范约束,这对学校发展、教育资产和师资来说是一种浪费。近年来,这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学校管理和教育发展的障碍。

学校管理涉及战略策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经营效益等多个学科专业,而且是综合性和边缘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因此,成为学校管理人员之后,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多。同时,更要摒弃学校管理就是人缘管理,家长管理的错误观念。

5.奉献意识。这里提到的奉献意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牺牲精神。为什么呢?目前,中小学管理绩效机制不健全,教育职员制度缺位,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的业绩不能得到有效体现。因此,对有志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来说,是一种挑战。“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地做好服务工作,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努力地用这份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无私奉献编织出事业的美好蓝图。

6.文化意识。学校文化是历代教职工的精神和境界的集中体现,需要当代学校管理团队进行总结提升,并做好对师生员工的宣传和学习工作。这也是学校管理由管理向经营转变的重要内容。物质奖励很重要,但是文化管理的作用更具生命力。教师提干后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或部门文化对管理工作的巨大影响力,有意识地利用好文化管理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学校管理和个人工作的长远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7.经营意识。既然有志于学校管理工作,并且已经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强化经营意识,既要做好日常管理实务,又要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但-是绝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经营,要有自己的思路。管理的境界是完成一项具体管理行为,而经营的境界是关注具体管理行为的最大效益。

从一线教师到领导干部的蜕变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坚持并强化以上七个意识,发展自己,丰富自己,不断提升自身境界,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干部。

(作者单位:山东广饶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