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思考

  • 投稿叶草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63次
  • 评分4
  • 34
  • 0

江苏南通市虹桥第三小学(226006) 张 静

课堂,作为学校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它应有的轨迹。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如何从生命层次上重新审视课堂、关注课改、问寻课堂的生命价值,重建真实、平等、灵动的课堂,已成为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责任!作为200名新市民子女的英语教师,只有关注课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才能让课堂更多地放射出生命的光彩,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还原真实,别让掌声掩盖了叹息

“知识课堂”往往习惯将学生鲜活的生命,仅仅肢解为某种特殊认识活动。忽略了学生在步入课堂的时候,不仅带来了认识,也带来了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价值信念等。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上得到满足,然而,学生在如此重要的生命历程中,竟没有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的参与,具体表现为:随堂课的“填鸭式”教学、公开课的“表演化”程序……这样的课堂,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教条化、教学结构的模式化、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教学方式的静态化、教学成果的不真实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随堂课或公开课中所学习的内容、程序、时间,甚至是回答,大多都是事先被计划、安排好的。一堂课过后,我们听到了阵阵掌声,却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叹息声。热闹过后,铃声过后,到底我们留给了孩子什么?

反之,新课改下的“生命课堂”则不然。评判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再看课堂气氛有多活跃,游戏有多好玩,掌声有多热烈。而是从细节入手,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困难与疑问?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点滴进步。关注课堂中回答问题学生的人次,是否做到人人参与。笔者认为,“生命课堂”理应关注学生的生命。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让其热爱生活,学会生成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唯有让迷失的教育回归原点,回归本质,还原真实,才是新课改的真正目的!

二、力求平等,别让学生远离了课堂

“生命课堂”里,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价值,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独特的。因此在教学中,不必存在中心与边缘的预设,也不可能用某种生命的活动去取代另一种生命的活动。课堂中,我们不能用教师的生命经历代替学生的生命经历,即便都是学生,生命经历也是千差万别的,但生命之间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偿、相得益彰。因此,“生命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构师生关系。而重构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环节就是将“知识课堂”中师生间的单项沟通转化成为双向的或敞开式交流,从而建构师生间平等、自由、民主、互动的和谐关系。力求平等,除了师生间的平等,还需要做到生生间的平等。英语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对话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的英语课堂中,不少学生却经常不在课堂,即“不在场”。英语课堂中的“不在场”,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开小差,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漠视与阻隔。

笔者认为,为了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在场”,教师应让课堂呈现敞开而非封闭的状态。有时候,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有时,过强的预设性会增强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师更多时候扮演先行者的角色——给学生指出一条路,这条路上既有熟悉的树木,更有陌生的景色,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进入活着的、流动的文本中去。”同时,要让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有事可做:或读课文、或发言、或思考。总之,“生命课堂”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当教师俯下身来,从学生实际出发,英语课堂褪去了浮华的外表,简单而朴实地接近学生的心灵,学生怎会“不在场”?

三、启迪智慧,别让学生迷失了自我

“知识课堂”往往会呈现这样的景象: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因为整天忙着“讲解”,导致整个校园充斥着教师的“课堂激情”,教学效果却一般。这种现象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更是数不胜数,满堂灌的英语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使英语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乏味,不适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严重影响着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课堂给了师生最美丽的邂逅,在相遇的世界里,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完整的、鲜活的生命来看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主意识,相信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力,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在“生命课堂”里,学生有充分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坚持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可以不同意教师的观点并与之探讨。在这种关系中,没有虚假,没有不平等,没有与众不同,只有灵动的思维与无限的创造。唯有在如此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双方才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呈现出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思考、动态生成的“生命课堂”!

“生命课堂”是在新课改中应运而生,旨在批判传统的“知识课堂”,更新教育理念。与“知识课堂”不同的是:生命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间互动的舞台;它不再是学生的单一训练场,而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它不独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更是探究、发展知识的载体;实现的不再是教学行为的模式化运作,而是师生间智慧的充分碰撞。新课改,真正实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还原并塑造了真实、平等、灵动的课堂,它让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在场”,让学生知道:最好的老师其实就是自己!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