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 投稿levi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71次
  • 评分4
  • 31
  • 0

边洪伟

摘 要:基于案例,以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视角探讨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重共性还是重个性、重分析还是重综合、重过程还是重结果之争的探讨与分析,揭示争论焦点所在,进而提出制定教学目标应坚持三个统一,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关键词:教学目标共性与个性分析与综合过程与结果

边洪伟,男,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灵魂,能否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教学目标应基于课程标准,但在教学实践中,同一课题往往会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很难说孰优孰劣。下文就一个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案例进行探讨,试图从思想政治学科的视角回答如何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甲、乙、丙分别展示了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教师们也得出了一个准备在课堂使用的统一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上例中教学目标各异,究其原因,是因为对制定教学目标的理解各异,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才能更全面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着重共性还是重个性之争,又普遍存在“求共性有余,重个性不足”的问题,如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化目标的制定呢?

1.注重层次化。要制定可操作的、有效度的教学目标,必须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即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与定位。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既要参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又要考虑到知识生成与结构合理性、课型特点等,同时还要考虑到认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上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层为:第一层次,学生能够说出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列举至少一个国家合作竞争和冲突的实例;第二层次,学生有机会参与情境探究,寻找国际关系形式不同或者变化的原因,探求出决定国家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阐明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第三层次,在探究活动中认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关心祖国命运,增强国家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第一层次主要侧重于知识目标,第二层次主要侧重于能力目标,兼顾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第三层次主要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层次之间既是有序递进的关系,又是相互融合的过程。

2.坚持多元化。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当代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从宏观上看,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知识目标,又要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既要注重结果性目标,又要注重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上例中教师甲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体验性、表现性目标评价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从微观上看,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既可以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参与程度,也可以从学习状态、问题生成等多角度进行预设。从教学主体看,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制定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从“教”与“学”两个不同的视角来整合教学目标,更侧重于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制定教学目标。上例中三位教师展示的教学目标均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学生视角来制定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3.突出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基于现实学情,以学生的个性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以促进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取得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而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各异,笼统地以课程标准或站在教师角度对教学目标“一刀切”似乎并非是最佳选择,应基于课程标准进行统一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和发展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形成个性化学习目标。鉴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差异,在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目标制定中的主体地位。个性化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之间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体现课程标准中统一化的内容,找共性;更要体现学生学习目标中差异化的内容,找个性。上例教学目标中教师甲的“尝试对当下有关中国外交时政进行点评”、教师乙的“就青年学生如何维护国家利益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教师丙的“能够有机会参与对典型实例进行评述”也都关注了学生在共性标准中寻求个性发展的意向与需要。但是,这三位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意向与需要的关注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意向与需要,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制定教学目标重共性还是重个性的焦点是教学目标“为谁服务”,共性化教学目标立足点是为“教”,更利于教学实施和共性反馈,而个性化教学目标的立足点是为“学”,侧重个性学习方案的实施和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制定教学目标旨在通过目标引领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所以教学目标应该在坚持共性标准的基础上突出个性标准,通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层次化和个性化,实现教学目标共性和个性有机的结合。

二、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面临着教学目标的制定重分析还是重综合的困惑。在坚持分析和综合统一的基础上既可以把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加以量化分析研究,又可以兼顾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内在联系,加以综合研究。

1.分解标准,量化目标。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所以首先要把课程标准分解为教学目标。如课程标准要求:“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可分解为“分组列举国家合作、竞争和冲突的实例各一个”和“评述实例中出现复杂国际关系的原因”等具体的教学目标,重在明晰学生学习后应该发生的变化。其次是在明晰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量化。教学目标预设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经过学习后的变化情况,对教学目标的量化过程其实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具体化、使其可测量、可诊断的过程。如上例教学目标中提出的“一个典型实例”、“分析诸多原因”、“提出论据”等或量化,或分解,其过程体现了分析逻辑思维运用,有利于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评价及反馈。

2.适当剪裁,优化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那么教学目标是不是越细越好?如上例中课程标准“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被分解为“1.说出国家合作的含义及表现;2.说出国家竞争的含义和表现……”等10条教学目标,这些试图把课程标准中所有内容标准都具体化为教学目标的做法将教学的最终价值偏向了行为任务的完成而非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所以教学目标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非越细越好。对教学目标的适当裁剪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发展要求,一要基于学习情况,符合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既易于理解,又具操作性;二要关注学习重点,兼顾学习目标的内在逻辑性;三要控制学习进度,合理安排课堂学习目标和时间等。对教学目标的剪裁和选择需要学生参与,因为这既是对教学目标的合理评估,也是对教学目标的自查自省,有利于把握教学目标量化的度和质量,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自主性,从而提高教学过程的效度。

3.关注质性,整合目标。对教学目标的量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目标的实效性,但是有些教学目标很难被量化,如上例中“关心祖国命运,增强国家意识”。所以,教学目标中还应关注质性目标,把握思想政治课程质的规定性。这些质性目标通过描述和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是基于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体现为学生在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感受以及所持有的观点等。同时,教学目标的量化分析并不等于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割,而是要理清不同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这一整合的过程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重分析还是重综合的焦点是教学目标“如何有效”?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需要分解与量化分析方法,教学目标的质性要求需要裁剪与整合的综合思维。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体现了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三、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虽然上例中统一了教学目标,但教师们却对其各有看法,有的认为“分析其诸多原因”是亮点,体现了过程性目标,能够切实表现学生的表现和能力,关注学生发展,而分析出主要因素是分析原因的必然结果。有的则认为这一目标是累赘,因为课标中只要求“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只要学生能从实例中分析出国家利益这一主要因素,关注学习的结果性目标,不必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制定教学目标如何兼顾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既关注和优化结果性目标,又突出过程性目标呢?

1.打破评价定势,完善结果性目标。传统的目标驱动型评价更多地侧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量,用学习结果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对照,以此来衡量教学效果,这种结果性评价似乎成为如今思想政治课堂的评价定势。课堂评价需要结果性评价,它可以客观衡量学生学习的情况,然而评价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可以通过“三个关注”来完善结果性目标。一是关注教学目标的学习导向。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让教学目标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成长需要,并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二是关注学生学习后的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对目标完成后学生的转变进行合理预设,这也是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要求。从这一角度看,上例中把课程标准“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分解为教学目标:学生有机会参与情境探究、寻找国际关系形式不同或者变化的原因、探求出决定国家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就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后知识和能力的变化和发展。三是关注过程性结果。学习结果离不开学习过程,其中过程性结果正是学习过程的必然产物。如上例教学目标中“分析出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就是“评述实例中出现复杂国际关系的原因”的过程性结果。

2.关注学生成长,突出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总结,转变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重结果性目标,更要突出过程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预设,其制定首先应该坚持个性差异原则,即教学目标是为特定学生的特定学习过程服务,侧重引导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其次,学习过程的学习情况需要通过一定的表现性目标来反馈,重点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的能力、表现性技能、创建成果的能力,如“能够有机会参与对典型实例进行评述,提出论据”,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所以过程性目标的制定还要突出表现性目标。再次,过程性目标的指向是学生学习的总过程,而学习过程既有对预设学习目标的实现,又有学习目标外学习结果的生成。过程性目标的制定要重视生成,不忽视有利于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的生成性结果,教学目标根据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调整,坚持多元化教学目标以实现教学目标引导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3.教学目标的动态调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目标也要随着学习情况、评价反馈而不断调整。制定教学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是一个不断探索、思考、研讨、尝试、修订,形成共识,在共识基础上继续探索的复杂艰难的发展过程。从学生角度而言,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教学目标的动态调整是学生学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动态调整过程就是学生学习重构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内化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学业水平向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持续健康成长。作为特定学习阶段的结果是学生整个学习发展历程的一个过程,所以用生命成长的视角来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的某几个,而是过程引导结果,结果体现过程的动态调整的一系列。

制定教学目标重过程还是重结果的焦点是教学目标“为了什么”,结果性目标更侧重于学习目标实现与否,而过程性目标更关注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学业发展和成长。过程性目标的实现和结果性目标的实现都是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表现,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坚持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有“标准”,只有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让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学业发展和个性成长。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