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与责任”说课稿

  • 投稿带月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14次
  • 评分4
  • 99
  • 0

姚献丽(湖北襄阳市襄城区教研室)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思想品德课程每一分册均按照成长一交往一规则一理想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地安排教材内容。七年级上册围绕“愉快生活、健康成长、奉献社会”的教育目标,在第一单元成长主题“走进中学生活”的基础上,第二单元的交往主题安排的是“个人、集体与社会”,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自己、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角色与责任是第二单元第三课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站。正确认识自己,既包括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和角色相联系的社会责任,也包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认识自己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认识自己的途径。正确认识自己,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才能恰当处理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课是第二单元的起点,是学习本单元其他两课的基础。特别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的认同,更是个人能为集体、为社会服务的先决条件。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有了更复杂的角色和更大的责任,但是刚刚开始初中生活的学生们是不可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的。他们主要有以下特点:

理性思维迅速发展,但看问题依然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深入思考。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和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开始学会理性思考。但七年级毕竟是刚跨入少年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品质等依然保留了浓厚的“孩子气”。这使得他们一方面能够逐步意识到自己所担当的学生、子女、朋友、公民等角色,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对这些角色有哪些要求却不甚明了。

他们独立性逐渐增强,但仍具有极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承担能力。他们身体发育迅速,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生活能力。随着内心世界的逐渐丰富,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也逐渐形成,他们往往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但七年级学生的坚持性、独立性以及是非判断的正确性还很不够,也缺乏独自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就使得他们虽然认同自己的多种角色和责任,但却缺乏践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稍遇到挫折便容易沮丧泄气,甚至会产生自卑和逃避心理。

【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外形变化谈起,在引导学生悦纳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自信心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在初中阶段角色的变化,认可自己的种种新角色,认同自己的新责任。致力于将学生对人生新阶段的角色和责任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自我要求,在实践上逐步付诸实施。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懂得每个社会角色都负有相应的责任,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社会责任;认识自己当下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对自我成长过程的了解,学会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增强,人的社会责任会不断变化并不断增多。掌握一般归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自我成长过程的了解,在悦纳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习主动承担责任。

4.教学重难点: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要为这些角色所承担的责任负责。

【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本框包括两部分内容:步入初中,我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正确认识我们的责任。鉴于角色和责任密不可分,本节课把这两点内容合而为一,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拓展。按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搭建本课教学框架。通过创建具体的教学情景把本课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如社会角色、责任等还原为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和经验;再引导学生从这些生活现象和经验中,感知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体味自己成长的喜悦,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深化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自己承担角色和责任的信心;反思自己的成长经验,提高践行能力。

在课堂结构上力图通过层层深入的两个话题“话说责任”和“承担责任”来提升认识内化德行。首先从娱乐节目《爸爸去哪了》谈起,引导学生理解角色、责任,并在对这两个概念的分析中,引导学生领会两者之间的关系。再从学生自己的成长谈起,以自己角色的变化为话题,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当前的责任,树立起对自己负责,学会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按照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要求,精选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情境中进行体验探究,即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体验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话题一:爸爸去哪——话说责任

从当前热播的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人手,直接导入新课。通过不断深入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厘清角色、责任概念及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爸爸去哪儿》自去年10月播出之后,收视率一路飘红。这档节目之所以走红,首先是它的内容很接地气,它以现场直播的方式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两种重要角色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中的萌和囵。多媒体播放当前正在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视频中爸爸们的囧态片断:郭涛看见小石头用勺子挖老乡家的山墙,吼声如雷;田亮抱着一哭就是几小时的女儿一筹莫展……。

设问:1.这档节目中最主要的两种角色是什么?结合视频理解,什么是角色和社会角色?请你另外再列举五个身边的社会角色?

通过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抽象概念联结起来,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为: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社会角色的含义很丰富,也很抽象,七年级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在这里应采取“相机而教”的原则,学生只要能大致理解即可。

2.这档节目的内涵也常常引入深思,它的很多细节被放大成全民参与的教育话题,现在我们也来参与其中。刚才播放的视频中,“爸爸”的行为尽到责任了吗?

在学生发表见解后,把学生的评价和网友的评价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责任的含义:人们应该做的或不应该做的某些事。

3.这档节目还引起了这两种社会角色对自身责任的反思。节目中的五位爸爸不约而同地表示“当爸爸不仅仅是赚钱养家那么简单。”不少“爸爸”观众在对囧爸爸和熊孩子原生态的亲子互动笑翻天之后会想:“我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也错了?”提问:“爸爸”这一角色只有教育子女这一责任吗?这些爸爸们在社会上只承担了爸爸这一个角色吗?你从中体会到责任和角色的关系如何?

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探究,有助于他们对自身的角色和责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把握。但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间的关系是有难度的。虽然这是本站的重点,仍可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初步感知责任和角色紧密相联,一个人往往会有多种角色,每一个角色都同时负有多种责任。

设计意图:爸爸是学生最熟悉的人,但爸爸在七年级学生眼里,往往只是一个感性的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学生还不会把他上升到社会角色和责任的高度去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我选取《爸爸去哪》这一节目作为材料,一是学生对这一话题有极高的参与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对“爸爸”这一社会角色进行理性分析,有意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培养他们逐步学会从感性现象中进行理性思考归纳的能力。在学生感性经验和抽象概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化难为易的作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既理解了角色、责任这些概念,突破了重难点,也培养了能力,还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提供了必需的背景知识。

话题二:我在哪——承担责任

在本话题中,我从学生自身的变化谈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喜悦,明确责任,悦纳责任。逐步学会承担、履行责任。通过以下几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个活动——我与萌娃比可爱,引导学生理解幼儿时期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用以下语言导人本话题:刚才同学们主要探讨了《爸爸去哪了》中爸爸这个角色。通过探讨,我们明白了“爸爸”这一角色在社会上同时有多种角色,同时要承担许多责任。这个节目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孩子。下面我们再探讨一些关于孩子的话题。提问:1.这五个孩子中,你比较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他们哪些地方让你喜欢?2.请你选择这五个孩子中的一个进行描述,描述的内容包括:他大概几岁,处在哪一学段,他有哪些活动,他有什么特点等。你有和他们相似的经历吗?3.再次播放视频:五对父子开车去拍摄地,并播放网友对这一细节的评论:“郭涛和张亮家孩子都没用儿童安全座椅,田亮和王岳伦家孩子用了但没系安全带,只有林志颖家孩子用了座椅还系了安全带,他是称职的爸爸。”针对网友的评论提问:为什么孩子系了安全带,却说爸爸是称职的?而不说“孩子能对自己负责”呢?本活动的一系列问题旨在通过提问让学生将自己和萌娃类比,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快乐童年,并刻意让学生意识到:学前时期,是人处在对父母的完全依赖阶段,因为小,完全不能对自己负责。

紧接着开展第二个活动——我与自己比成长。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喜看自己的成长:1.回顾自己学前期和小学时期体貌的变化。2.和幼儿园相比,小学时期的主要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3.自己在哪些方面已经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了?4.进入小学以后,自己最为自豪的变化是什么?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理性反思。这种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既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提高对生活的热情。也能让学生逐步深刻地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变化和自身能力的变化,自己将要逐步摆脱依赖,学会负责。这一理念是个人能自觉承担责任的心理基础。

在前面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我用第三个活动——我家有子(女)正长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明确自己当前的角色和责任,强化责任意识。这个活动有以下几步:①请你当镜子。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同学,互相交流对方进入初中以来的变化。通过同伴相互交流经验,认识自己的变化。②我来照镜。学生自己反思自己进入初中以来的进步,并在成长记录袋上记下自己的进步。③我的角色我的责任。课堂交流:进入初中以后,随着身体、生理、心理和能力的变化,自己目前有哪些社会角色,当好这些角色的做法是什么?④制定履职计划书。学生自制责任卡片,记下自己当前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和必须培养的能力,以及在初中阶段需要逐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做好后也放入个人成长记录袋,以利于以后逐步修改完善。

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可能会对自己当前的角色认识不全,比如对自己在家庭中、班级中、学校中的角色认识较为深刻、全面,而对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公民的角色意识则没有或比较淡薄。教师可利用教材第35页蓝极速网吧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对合格公民在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方面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公民的角色和责任。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面对自己生理心理的激烈变化,他们往往对自身的变化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本话题以学生自身的成长变化为教学设计的主线,通过引导他们对自身成长的反思,一是为他们正确认识未来的自己奠定了方法基础,有利于他们悦纳自己;二是他们在反思探讨自己成长变化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成长、角色、责任的不断变化和相互关系;三最关键的是他们在交流中明确了自己当前的角色和责任,为他们以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以自身变化为探究话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有利于他们分析、归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