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论》《矛盾论》中汲取哲学智慧滋养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5
  • 阅读量153次
  • 评分0
  • 0
  • 0

  《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两论”发表于1937年,是当年毛泽东给抗日军政大学学员讲授哲学的部分内容。80年过去了,尽管其中某些具体材料和事例可能已经过时,但是其中系统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仍然熠熠生辉,蕴含着真理的力量,更为我们提供着哲学智慧的滋养,这也是为什么在“两论”发表80周年之际,党内又在重读这部经典。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明确指出,他(指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重读“两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看家本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的新论断、新定位,他几次提到“看家本领”问题,并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强调治国理政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滋养。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方法论,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读“两论”,不难发现,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武器,毛泽东“两论”为我们树立了从哲学高度解决问题的光辉典范。“两论”得以问世的1937年,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毛泽东之所以要写“两论”,就是为了从哲学上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迎接抗日战争新阶段的到来。从实际效果看,“两论”在其后的中国革命中也发挥了思想武器和看家本领的作用,实现了“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统一。而“两变”的成功就在于,“两论”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不是一般的经验总结,不是停留在政治和军事上,而是深入到哲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层面上展开,这样的总结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是深入本质的而不是止于现象的。一句话,唯有哲学的总结,才是真正彻底的总结,否则解决一个问题,难以避免另一个类似问题的发生。哲学是管总的。毛泽东的“两论”为我们提供了从哲学高度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光辉典范,哲学思维和能力建设由此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


  重读“两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主题,十九大明确宣示继续高举这样一个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这种自信刻骨铭心是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如何才能坚定这一信心和决心?主义、旗帜、道路这样大是大非问题上政治上的坚定,來自于理论上清醒,来自于思想上的自觉,这需要借助“两论”的哲学智慧。比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系统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关系,并作出了“无个性即无共性”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具有鲜明的特性,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愿望、适应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构成了它的理论逻辑。又比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系统阐述的实践出真知、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以及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原理,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倍加珍惜,是因为它不是天下掉下来的,不是书斋中杜撰出来的,而是走出来、干出来的。不能走“老路”、不能走“邪路”,也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从而增强走“新路”的理论自信与行动自觉。


  重温“两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什么要不断地推动理论创新?重读“两论”,就不难理解这是历史的必然。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系统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革命的、能动的就意味着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理论不是为变而变,而是因为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否则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会亡党亡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新的历史起点必然面临新的问题、提出新的任务要求,需要新的理论创新,这是应有的理论自觉和历史担当。那么,如何推进理论创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内驱动力,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对立集中在一点,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正视矛盾和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在破解问题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五大理念”“四个全面”“四个伟大”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同时,推进理论创新的前提是要重视理论的作用,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为什么要重视理论的作用,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论》中有精彩的阐述,有明确的要求。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可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主观主义错误。


  重读“两论”,可以更有效地改进我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毛泽东撰写“两论”,是有鲜明的问题指向的,就是剑指中国革命中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两论”深刻剖析了这些主观主义错误产生的方法论偏差,同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比如:关于矛盾分析、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于主次矛盾分析特别是以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非主要矛盾解决的原理与方法,比如坚持实践第一、坚持改造主客观两个世界的原理与分法等等,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且,“两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著作,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树立了中国化、大众化的典范。以中国人熟知的“矛”和“盾”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以中国哲学中的“知”与“行”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与“实践”,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打祝家庄”这样一些俗语典故诠释深刻的哲学道理,充分体现了中国气派、中国语言、中国风格,易于学习和掌握,由此“两论”也成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书。


  重读“两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塞罕坝精神。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塞罕坝精神,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一,坚持实践第一、勇于改天换地的实干精神。林场的建设者们,三代人,55年,听从党的召唤,牢记党的重托,坚持实干苦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生动诠释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集中论述的“实践”这一马克思主義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质。马克思讲“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列宁讲“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毛泽东讲“主观见之于客观”“做”和“行动”,习近平总书记讲“实干兴邦”,都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特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以实际行动作出了生动诠释。其二,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发展的哲学智慧。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之处,在于其自觉性、自愿性。塞罕坝精神的可贵处在于,它不仅因为出于使命与责任而自愿,还因为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而自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导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统治自然界,而要时刻记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启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的实践活动要尊重规律,要求实求是,这也是塞罕坝精神的应有之义。总之,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他们在改革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和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在为后人再造绿水青山“美丽高岭”的同时,又打造了山高水长的“精神高地”。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的实践精神与辩证思维的哲学智慧,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王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