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人要巧用“四个字”

  • 投稿李成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79次
  • 评分4
  • 75
  • 0

戴振宁 王根友

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沟通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教师要想使批评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应讲究批评的语言艺术,让教师的语言尽可能地体现出“爱”“度”“宜”“妙”。

一、真心诚意———突出“爱”

“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情和爱,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亲近教师,就会在师生间形成一种依恋性的亲切感,因此,教师的批评语言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真挚的情怀和情感的力量。教师所说的话,自始至终都要体现出对学生的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爱护。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师生间情感的沟通,而不是一种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生的过错,教师要满怀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即使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也不能冷落和抛弃他们。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必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如去年下半年,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女生,她从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被同村的人捡来抚养到四岁半后又送给他人抚养,现在已经12岁的她,与养父母生活在一间不到9平方米的房间内。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该生自卑感强,对自己缺乏信心,而且还爱撒谎,我就在下课时同她聊天,让她感到老师并没有瞧不起她,下课总是让她帮我拿教具,抱作业,借机问她上课所学的内容是否已掌握,给予她充分的关爱和信任,并送给她一些自己孩子的零食和衣服,按时提醒她洗头、换衣服、剪指甲……对她的点滴进步及时的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期末统考中这个孩子的数学成绩由原来的20多分上升到64分,课堂上又多了一只充满自信的小手高高地举起来,还多了一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可见,真诚和蔼地对待特困生,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和信任,就能让这样的“学生”重拾信心。经验告诉我:一些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只要我们用爱心、真心和耐心去关注他,帮助他,引导他,我们的苦心不会白费。

二、适可而止———突出“度”

所谓突出“度”,是说教师的批评不能超越被批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分地使学生难堪。

去年下学期,我班从外地转入了一个“捣蛋鬼”:一天早上,他把从地上捡到的干净卫生巾贴到黑板上招领,还问老师那是什么;他在课堂上出怪声;他把自己的自行车与女生的自行车锁在一起,必须等他来才能骑走;他把“仇人”叫到厕所痛打一顿……这样的学生能不令老师生气吗?但是我知道,他现在的恶习不是一时养成的,也不是一时能够改正的。既然他敢做,说明他已做好了对付老师批评的充分准备。像他这样的学生已经尝够了训斥的滋味,老师的愤怒或者训斥只会让他沾沾自喜,认为你上了他的圈套。面对他的第一次错误,我尽量控制自己的心情,没有急于处理,而是利用放学的时间,把他请到办公室进行了一次长谈,分析了事情的利、弊关系,让他知道老师了解他的长处,相信他是个好孩子,最后让他做出努力改正的承诺并拉钩为定。见天色已晚,我把他送到家门口。

尽管后来他又犯了不少的错误,我认为那是正常的。我不断鼓励他,不断督促他坚守自己的诺言,最后,我们共同战胜了他的恶习。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批评学生关键就是要把好这个“度”。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我在掌握批评的尺度时,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不应污辱学生的人格。教师的语言要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要求,文明、亲切、感人,绝对禁止用有辱人格的语言羞辱学生。

其次,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能用讽刺、挖苦和嘲弄的口吻批评学生。“你真蠢”“你天生就是下贱胚子”“你是没指望了”“你这个猪脑袋”等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应该成为教师的忌语。

最后,不威胁和恫吓学生。教师应该耐心细致地做说服教育工作,把话说到学生心里去,靠贴心的话打动学生,而不是通过对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的办法逼学生就范。

三、见机行事———突出“宜”

学生个性不同,对教师批评的承受力也有强弱之分,所以,教师批评的语言切莫一种腔调,说什么,怎么说,根据对象,区别对待,也就是批评要适宜。

对待外向豁达者,教师可直言不讳,指出问题,明确要求,令其改正。这类学生性格开朗,充满热情,经常显得信心十足,对教师的批评想得开,看得透。对待内向拘谨者,教师要给以情面、留有余地,不要批评得太尖锐。他们和别人相比有更强的自尊意识,但常常缺乏信心,对待缺点和错误,要么过于自责,要么怨天尤人。对待倔强者,教师要压住火气,冷静处之,这样说不定能出奇方,收到奇效。因为他们易认死理,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如果教师方法简单,脾气急躁,和学生对着干,说不定会使其走向极端。如我班的一名男生个高块大,在班上称王称霸,遇事从不相让,动不动就出手打人,许多同学都怕他三分。一次,他因丁点小事与同学动起“干戈”,当我赶到教室拉开他们后,他还脸红脖子粗,捶胸顿足,表示决不放过对方。这时上课铃响了,我不动声色,帮助整理战乱后的现场,便不再理他,就开始上课。课堂上,我一边上课,一边不时观察他的动静。开始他伏在桌上表示抗议,十几分钟后,见我和同学们都不理他,觉得也没有意思,便平静下来参与课堂问答。我全当没事似的,照样叫他回答问题,并给以评议。慢慢地,他似乎忘记不久前的“战争”。一节课上完,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里笑着问:“打得痛不痛啊?”他低头不语,我趁机教育:“打架会带来严重后果,有矛盾,要尽量用文明的方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找老师,决不能出手打人,打架始终是不对的。”他在冷静中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后来经过几次耐心教育,这位男生逐渐变得稳重而大度了。对待好学生,要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教师平时对待他们赞扬得多,批评得少,对待他们的问题,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满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待差生,则要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们听惯了别人的批评,除了有一颗比别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外,一无所有,对教师再多一次地批评,往往显得满不在乎,所以教师要表现出特别的关心和爱护,用真诚感动他们。

四、忠言逆耳———突出“妙”

古人有一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话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忠言未必逆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的对象是学生,高明、机巧、妥帖、爱听的语言更受学生的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收到“顺耳忠言”之效,而且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豁然开朗,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教养和风度。

1.变“喋喋不休”为“简捷精到”

去年上学期,我亲眼看见六(4)班两位学生打闹,不小心打破了教室窗户玻璃,让班主任知道后,为了体现她的“苦口婆心”,常用“促膝长谈”搞“语言持久战”去感化学生!从端正学习态度谈到树立远大理想;从古代谈到近代;从东方谈到西方,列举了不少事例,阐述了不少道理,时间长达两小时之久。不要说学生,就是同事,我也有点受不了,其中与主题不甚相关或毫无联系的废话不知有多少!针对这一现状,我体会到批评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点,以求醍醐灌顶之效。教师的语言只有简明精到,有的放矢,突出一个“巧”,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思索警惕。

2.变“极尽挖苦”为“化冷为热”

我曾经看到一位教师讲授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写的《凡卡》一课时,在组织学生分析课文之后,该教师正准备对这篇课文进行总结时,一转身,发现坐在教室西北角的叶三同学在呼呼大睡,该教师叫叶三罚站,并提高嗓门道:“课堂上能够不受干扰,安然入睡,这是你的高明之处啊。”叶三羞愧地低下了头。这位教师还不依不饶,又说了一句“好白好胖好高大的叶三!”一言既出,叶三在课堂上就与教师顶撞起来。我看到眼前的一幕,可能会这样处理:脱下衣服披在打瞌睡的学生身上,叫他的同桌推醒叶三,并语重心长地对叶三说:“小心莫着凉了,我知道你昨晚没有休息好。

不过,教室里睡觉很容易感冒的,不能让老师总是为你操心啊!”一个“极尽挖苦”,弄得师生关系紧张;一个“化冷为热”,善意地提醒学生改过。

不同的批评语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笔者不是否定教师对学生的严厉批评的作用,但采用“善意的批评”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总之,批评是一门艺术。它有法,但无定法。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体,学生服你,反之,学生就恨你。但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多研究学生,多积累好的经验和方法,一定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所以我认为班主任教师的批评应该给人鼓气而不是泄气,俗话说:“箭伤肉体,话伤灵魂”,批评应讲究语言艺术,只有通情,方能达理。

(作者单位:浙江江山市峡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