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强”——与时俱进建设特色学校

  • 投稿土逗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536次
  • 评分4
  • 89
  • 0

王兆平

“我强、我能、我行”,是新时期我们学校继承校风、教风和学风历史传统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学校建设中对广大师生拥有积极心态、向上精神的暗示和号召。“我强”则是学校“力”的象征,外树有张力的形象,内塑有实力的品质,追求“强者无畏”的办学境界,学校里的每一位师生更好地生存,更优地发展,从而建设富有鲜明个性的、高质量的和不断创新的特色学校。

一、强在“特色”之“特”——鲜明的个性

一个学校要有强大的形象,要有超强的态势,就要有与众不同的实力、卓尔不群的张力,更要有“这一个”的魅力,以鲜明的个性,强在“特色”之“特”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

1.特有的学校历史沿革

我们学校有着109年的办学历史,经历了晚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时代,走过了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时期,其历史沿革清清楚楚。至少有四点是特有的:一是开校日期十分明确,就是历史上“废科举、兴学堂”的那一年,即1905年11月8日开校的。二是无论校址如何变迁,校名如何更迭,“东台中学”四个字始终见于校牌。开校时初名为“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人称“两堂”。之后曾更名为东台县立初级中学、东台县立中学、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东台中学、苏北东台初级中学、东台县中学、东台县第一中学、东台市中学等,1999年1月更名为江苏省东台中学至今。三是学校不管处于什么时期,都是公办性质。开始为清末“两江学务处”批准的“官立”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是社会事业单位。四是前后凡36任校长,薪火相传,弦歌不断。其任职年限,明明白白。首任堂长(校长)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夏寅官先生,笔者是现职第36任校长。

2.特殊的办学理念

学校几代人一直坚守用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引领学校的发展。1905年,开校时确立了“务本求真,重在育人”的教学目标;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以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思想等,都很有意义,很有价值。进入新世纪,我们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这跟以前诸多校长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不变的传统宗旨中,加入了时代印记,对教育的本质诠释得更为全面,更为具体,更为个性,也更为人本而已。正是这一融合了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办学理念,成了提升学校品位、品质和品牌的力量之源。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应当是有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发展,每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当也一定能够在各自的层面上教有所长,学有所得,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成就学校,真正使教师、学生和学校成为共同发展的整体。

3.特别的“勤”文化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历史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教育的状态,我们另辟蹊径,慎重地筛选出一个“勤”字作为校训,以期体现不一样的个性,追求不一般的境界,指导和引领学校里的所有人拥有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向好的生存方式,其内涵包括勤恳做人、勤勉工作、勤奋学习、勤俭生活、勤劳积累等诸多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努力创设有形的“勤”文化环境,践行有序的“勤”文化目标,彰显有为的“勤”文化精神。对于教师,我们着力将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作为其座右铭,期待他们做一个有特点的教师;对于学生,我们分年级、有序列地提出了“勤奋,求实”“勤恳,求真”和“勤勉,求是”的目标,期待他们成为全面而有特长的学生。

二、强在“特色”之“色”——很高的质量

质量,是立校之基,是强校之本。建设特色学校,无疑要有很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支撑。数年来,我们正是高举着质量这面旗帜,把握住全面性、基础性和内生性三个原则,在“特色”之“色”上下足功夫,努力将学校从规范化阶段,进步到精细化阶段,以期走向特色化阶段。

1.全面性中提炼成色

特色学校建设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成色”,让学校所有人受惠得益。我们提出的“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可以说与之异曲同工,相得益彰。数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教师,推动他们专业化发展,着力团队建设,在合作中凸显取长补短,实现有思想教学,有水平管理。现在学校建立了一个省级课程基地、一个市级学科研究中心和四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等,250多人的教师队伍,有一半以上成为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基本做到了人人能够参加高中教育教学循环,个个能够胜任一门课程教学或担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我们对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全面而有特长地发展,突出构建全员、全程的“自信心”“求知欲”和“成功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不同潜质的学生在自己所处的层面上学有所得,学有所长。特别是促使他们不受教材、课堂甚或学校的局限,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密切联系,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享有“兵教兵”的乐趣,拥有“同学”的成功。这些年我们学校便是以大规模大面积丰收的成绩跻身于省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先进行列。

2.基础性中加厚底色

在建设特色学校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坚持平时打牢基础,长期不懈地打造“底色”,唯此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我们在培养新教师方面,指定师傅传、帮、带徒弟,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诸多方面,要求他们老老实实地吃好三年“萝卜干”饭,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备课要是第一手的,而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甚至教学导入语、过渡语等,一应俱全写入教案;上课则须先听师傅上的课,再去“同课同构”,进而“同课异构”。新教师一般在基础年级都得“踏足踏”一到两年,然后才有可能参加毕业年级的教学,最终能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双肩挑”,在毕业班级独立管理和教学,才算合格、成型。我们培养学生,实行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策略,基础年级着力让学生学好教材,用好教材,指导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科素养和学习习惯,以期学生在校的三年,能够在走出高中校门之后的三十年乃至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学有帮助,学以致用。

3.内生性中增添亮色

建设特色学校更须走自己的路,融入学校自有的教育哲学、教育文化以及师生的价值追求、生存方式,拥有更多属于自己学校的“这一个”“亮色”。上文提及的“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学校“勤”文化的建设等就是如此“亮色”。近十年来,我们在大规模办学的过程中,践行了“科之为战”、“班之为战”教育教学策略,前者指同学科之间,步调一致,整体运行,个体置于集体中教学和考评,后者则是同一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学,由所在班级班主任牵头,各学科任课教师分别负责。我们又根据处于苏北地区的学生,语文、英语两门学科的学习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提出了“得两语领先他人”的思想观点,并且强化了诸多措施,如开设阅读欣赏课,进行语文、英语周活动,坚持每天的晨读和夕诵等。高三年级则根据高考科目的设置,有针对性践行了“两语两头提优,数学整体固优,选修课内增优”的做法,赢得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实际效果,学校教育教学也因此连续多年在较高位运行。

三、强在“特色”之“特色”——不断的创新

建设特色学校,应当是循序渐进、因时而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往往是从优势项目到特色项目,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因此我们务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建设特色学校才有可能拥有更多精彩,进而更加先进,更具“特色”。

1.课程建设有新模式

我们一直坚持依托丰富多彩的课程载体建设特色学校。当今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更需彰显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这些年来,我们指导教师既能认真实施必修课程和研究教育教学,又能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依据必修课程,或点击,或链接,或刷新校本选修课程。现在学校每门学科都有三至五种,分为学科课程拓展和兴趣爱好两个大类,以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平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会选择,提高能力,主动发展。2012年,我们学校首批加入到省级课程基地建设中,正在聚集和优化各种课程资源配置,以选修课程为重点,建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新模式、新体系。实践证明,没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就没有选择的可能;没有更为多样的选择,就没有特色的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有新评价

诚如我们“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中学校长组的《无锡宣言》所言,教师的专业发展速度,决定着特色学校发展的速度,教师对教育真谛领悟、理解的高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高度。一方面,我们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让他们教有思想,教有所能,业有提高,业有收获;另一方面,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坚持动态感的、多元化的和发展性的评价。评价方式由过去静止的鉴定式评价向动态发展的“增值”式评价转变;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转变;评价主体由少数管理者向多数师生、家长等转变。具体操作上,自己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参考家长意见,每学期结束时,学校形成客观性评价一览表和主观性意见,以信件方式反馈给每一位教师,并十分关注着被评价者对各自的评价是否认同,以及在下一学期能否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学生特长发展有新指导

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予以与时俱进地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有效指导,包括开展生涯规划,设计适切路径,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在落实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育教学理念过程中,面向学生全体,面向学生全面,面向学生全程,指导他们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选择学习,重合作学习,能自主学习,会应用学习;指导不同潜质的学生能够量力而行,努力而为,优秀生学有所长,普通生学有所能,学困生学有所得,培养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指导更多的学生学会在学习中显示长处,在实践中发挥特长,在合作中吸取他人之长,在创新中发扬自己所长,以诠释和践行学校新时期提出的“我行”学风,最终获得全面而有特长地发展。

特色学校建设成功与否,关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关乎学校所有人的素质提升与健康成长,关乎学校和教育事业和谐而可持续发展,关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我们责无旁贷,唯有“我强、我能、我行”,唯有有水平地管理,有思想地教学,有进取地学习,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理想境界:共同发展、共享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