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

  • 投稿鲁西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80次
  • 评分4
  • 43
  • 0

江苏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225800) 曹巧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见,“读”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等。这一切都需要以品读为核心,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的激荡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的好方式。朗读指导时,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感情,帮助学生感受美的情趣,使学生受到情的激荡。

1.表演体会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表演是他们最喜欢的事。小学生在课堂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也能用心体会。因此,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我便抓住课文动词多的特点,让学生配合适当的动作来朗读课文。逼真的表演加上我即时的鼓励,学生们快乐的情绪被释放了出来,他们在表演中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不会忘记学生们仰望蓝天,尽情享受美景的陶醉;我也不会忘记学生们挺直腰杆,引吭高歌的激情……

2.图片理解情境

看动画片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我抓住学生的心理,将课文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于他们的眼前,生动形象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情境。《云房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和天空中小鸟的欢快飞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让他们直观地看到美丽的“云房子”是什么样的。教学中,我通过对画面的渲染,使学生既获得了整体的形象感知,又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身不由己地走进了“云房子”,变成了一只只小鸟。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对美好的事物也有着最强烈的心灵感应,他们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云房子”,就会对描写“云房子”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这些优美的语句也就变得亲切可爱起来。此时,有感情地朗读正是学生内心情感的需求,学生图文对照,感悟、体验,就能读出感情。

3.音乐渲染情境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二泉映月》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因此,我在课堂中运用了音乐来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章的情境中。

(《二泉映月》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先来听一首曲子。(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

师:猜猜老师从这首曲子中听到了什么?

生1:难受。

生2:伤心。

生3:愤慨。

生4:激动。

生5:叹息。

生6:哀怨。

……

师:你们说得都对,老师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而,让老师感动的是,这首曲子的创作者以他顽强的意志与生活抗争着,他就是阿炳,我们课文的主人公。

这样,利用音乐既渲染了教学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情感,给学生以美好的享受、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融入了角色中,感受到了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打下了基础。

4.视频再现情境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语言铿锵有力,激情澎湃,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省。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我在教学时,首先在网上下载了《安塞腰鼓》的朗读视频。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视频朗读。那震撼人心的鼓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陕北人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通过视频朗读,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为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做好了铺垫,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兴趣。

整节课,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会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体会到了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学生在悟读、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进入文本,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朗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朗读训练中,我们应积极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通过语气的升降缓急,节奏的抑扬顿挫,情感的高低起伏,将平白、单调的语言文字,塑造成生动、鲜明的视觉表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品读文本,让学生得到思的涌动

1.多元探读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逐渐深入地读书。多元探读就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陶冶学生情操。

(《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很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5: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6: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那么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此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是在“险”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通过强调不同的字眼,读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体会,真正做到了多角度、有创意地朗读,让语文阅读实践张扬了个性,焕发出活力。

2.巧妙引读

精彩多样的引读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能够渲染、烘托出课堂氛围。平时我认真研读教材,努力尝试,找准引读的切入口,精心设计引言,引领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获得了不少经验。

(《要好好学字》教学片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毛主席为什么这么说?

(生讨论,交流中理解毛主席的心意)

师:毛主席是多么平易近人啊!所以,毛主席亲切地对他们说——

生(齐读):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

师:毛主席是多么关心下一代啊!他殷切希望小八路们能学好文化知识,将来干好革命。所以,毛主席恳切地对他们说——

生(齐读):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

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多么重要啊!为了继承革命的事业,为了建设我们的新中国,为了振兴我们的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都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所以,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

生(齐读):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

“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意味深长。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大都能读懂。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发展情况,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在此句话中更是深藏不露。低年级儿童阅读水平有限,其中的深意是难以自读自悟、自主领会的。于是,我借助引读的方式,在引言中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语气朗读,逐层挖掘出文本深意,帮助学生明白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和深深爱意。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感到心的放飞

儿童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教师赞赏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默许的点头,满意的微笑,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鼓励语

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评价:“你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我们都被你感动了。”“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和谐的‘草原图’啊!”“如果作者就坐在我们中间,也会被你的激情所感动的。”在教师真诚的鼓励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充溢学生的心房。

2.情景语

课堂上,教师可以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语言,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我教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后,我这样询问:“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天游峰高不高?”学生都说:“不高。”学生再次练习朗读,果然读出了天游峰高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能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所传达的氛围中。

3.赞赏语

如教《半截蜡烛》时,一名学生读杰奎琳的话:“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我在学生读完后这样评价:“你是个可爱的小姑娘,这样娇声地说,一定会化险为夷的。”结果,被夸的学生学习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了前面学生的头顶。 

4.幽默语

幽默语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螳螂捕蝉》时,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如果学生轻声地读吴王的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教师可以说:“你这么读,不像霸道固执的国王。”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便能领悟到朗读此句的方法。

5.体态语

有时教师还可以用体态语言来给予学生评价:连连点头,竖起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使之树立自信。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在课堂上以“读”为本,精心地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带领学生反复品读文本,积极运用多元评价,朗读就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真正的魅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