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郊低段学生识字效率的策略

  • 投稿明月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58次
  • 评分4
  • 33
  • 0

浙江绍兴市镜湖小学(312000) 丁帅英

城郊学生基本上没有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家长很少给他们讲故事、看书报,所以他们在识字方面存在以下特点:识字基础薄弱、生字回生现象严重、课外读物少、阅读兴趣不高、识字途径单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孩子最常用的识字方法就是整体识字。小孩子的识字规律是先记忆再理解。在长久的实践中,我发现:整合和再现是提高城郊学生识字效率的良方。当然,要提高整合和再现的效率,必须先对生字进行细致的解读。

针对城郊学生识字基础薄弱、生字回生现象严重等问题,我发现要提高识字效率,首先要细致解读生字,其次把识字教学整合在阅读教学的各环节中,让识字教学立体、生动,再现生字,解决生字回生的问题。

一、解读生字,让教学有的放矢

文本需要解读,每篇课文的生字也需要我们细细解读。只有深入地解读生字,才能抓住识字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生的识字基础;生字音、形、义上的难点;生字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生字与生活的联系;生字组成的新词在文本中的地位;生字的由来,即字理;生字在人名中出现的频率;形声字、形近字。

二、:整合,让识字教学立体、生动

整合指的是将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各环节结合起来,让生字教学回归语境,使生字的音、形、义平行推进,实现生字的立体化教学,或根据生字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生字进行集中识字。具体分成以下几点:

(一)与课文情境相整合,实现音、形、义立体化教学

如《我为你骄傲》中的导入片段:“箱”和“封”是生字,“封口”、“便条”是新词。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实物:信封)

学生读准“封”和“信封”。

师:寄信的时候,我们要把信放进信箱。(出示信箱的图片)

学生读准“信箱”。

师:不过这封信是一个小男孩转交给老师的,你们想看信的内容吗?要看信,首先要打开信的封口。

学生读准“封口”。

师:你上课这么认真,老师奖励你打开它,把信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信。

师:这封信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像这样把你想对别人说的话用一两句简单的话写在纸条上,这张纸条就可以叫做“便条”。便条上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

老师把课题贴在黑板上,学生齐读课题。

教学时,我还原了课文中的一个情境,使生字教学和理解课文相融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实现了生字音、形、义的立体化教学。

我粗浅地把生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整合的方法分为三类:

1.将集中识字和初步了解全文大意相整合

我在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的集中识字开始走向模式化:出示全部生字读一读——去掉拼音读一读——读多音字、形近字。时间一久,学生识记的效率大打折扣。我在反复的探索中,发现将集中识字和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相整合,能有效提高识字的效率。

如我在执教《清澈的湖水》时,先出示体现波纹美的生字词,再出示一组表示倒映美的生字词,最后出示一组体现人文美的生字词。将识字教学和课文情境相结合,学生不但在语境中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同时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解了课文内涵。

2.将难记的生字的教学和阅读教学相整合

有些生字在字形上是难点,有些生字在字义上是难点,教学这些生字时,我们可以整合课文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展开。

如在《爱迪生救妈妈》一课中,教学“急性阑尾炎”(“性”、“阑”、“炎”都是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认识最难的一个字“阑”,接着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编了一首儿歌:方方正正一扇门,门里藏着一束花,花上两只小蜜蜂。

接着,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急性阑尾炎到底是一种什么病?老师请你们再去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先从课文中找答案。”我紧紧抓住这一问题展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再通过扩充,体会急性阑尾炎带给爱迪生一家的忙、乱、急。

这样,我了无痕迹地把识字教学整合到了阅读教学中,通过一次次再现这个新词帮助学生记忆它。

3.将巩固生字和阅读小结相整合

很多生字,需要和学生多次见面,才能有效识记,把巩固生字整合到阅读小结中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如学完《地球爷爷的手》一课后,我根据课文的大意,编了一首儿歌,把“桃”、“俩”、“跳”、“请”、“摘”、“猴”、“伯”这些生字都编进儿歌。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巩固了生字。如:“桃树下,真热闹。小小兔,小小猴,他俩是好朋友,跳又唱,真快乐。桃子呀,大又红,我请你,吃一个。猴伯伯,没摘桃,桃儿自己往下掉。哎呀呀,这是为什么呀?为呀为什么?”

相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在教学城郊孩子时,教师尤其不能忽略整合阅读小结,再现生字这一点。因为识字基础薄弱的孩子遗忘得比较快,所以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再复习一次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把生字编进儿歌再现,可以重组课文再现,还可以通过抓住新词概括课文大意的形式再现。

(二)与识字规律相整合,杜绝错别字

汉字在造字上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整合在一起教学,帮助孩子找到这些规律,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

1.整合同音字

同音字是孩子错别字的最大来源。教学时,我们可以把一些同音字整合在一起,引导孩子探索识字的方法。如在教学“辩”字时,我们可以出示“辩、辨、辫”等字,引导孩子发现这些字在字形上的区别,再想想这些细微的区别跟字义有什么联系。再如“请”、“清”、“情”、“晴”等字,在出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偏旁的含义掌握生字。

2.整合同偏旁的字

偏旁往往跟字义有关,把同偏旁的字整合在一起教学,有助于提高识字效率。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四”的生字编写就体现了这一点。课文中的生字都是“虫”字旁,如“蚂蚁”、“蝴蝶”、“蚯蚓”、“蜻蜓”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这些同偏旁的字来展开教学,如“江河”、“湖海”、“溪流”、“吃喝”、“吞吐”等字。经过多次引领,学生学会独立寻找这些生字的异同点,提高了识字效率。

3.形声字的归类

形声字在生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规律也最好找,告诉学生形声字的造字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可以整合在一起教学的生字还有很多,如动词的整合,近义词、反义词的整合,象形字的整合……把这些生字整合在一起教学,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后,再找找它们的不同点,并发现识字的规律,对错别字的发现与纠正是很有效的。方法推荐:(1)玩游戏,给生字找茬;(2)编儿歌,如:有土变成地,有水变成池,有女就是她;(3)编字谜;(4)把生字串起来编故事。

(三)与生活情境相整合,扩大识字量

1.结合生活填补课文空白

如《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人只要葫芦不要藤和叶的故事,如果学生不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就很难明白这种想法是多么的愚蠢。课文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于是我根据葫芦的生长过程,在黑板上相继贴出种子、小芽、藤蔓等图片,并用葫芦藤贴成了一个“藤”字,再帮孩子编顺口溜记住“藤”字。这样教学,一是为解决课文的难点做了铺垫;二是让学生直观地学习了生字“藤”、“葫芦”;三是进行了有效的说话练习,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2.结合生活环境,提升识字量

虽然城郊孩子的家庭比较复杂,课外书比较少,但他们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的机会有时比城里孩子还多。当城里孩子一回家就关上门看书时,城郊孩子可能还随着父母穿梭在这个城市。城市的角角落落都有生字,社会就是一本大书。没有引导,孩子们是看不见这本书的,这需要我们把社会这本书也整合进我们的课堂。

如在教学《菜园里》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市场里的蔬菜的名字记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商场里”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超市买东西,说说自己买了什么。

方法推荐:(1)每天认识一家店名;(2)每天认识一种蔬菜;(3)检查广告牌;(4)读包装袋。

三、再现,有效解决生字回生的问题

遗忘是有规律的,新授的生字两天后不复习很容易遗忘,一星期后不复习会忘掉一大半,二十多天后不复习就会几乎忘光。城郊孩子基础薄弱,遗忘得往往比较快,生字回生问题严重。在反复实践中,我发现再现是克服生字回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当然再现不是单调、枯燥地让孩子一遍遍去读、记忆,而是把识字教学整合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通过再现提高识字效率。

再现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经过实践,我发现以下几种方法尤其适合城郊孩子。

(一)在阅读教学的各环节中再现生字

把生字教学整合在阅读教学的各环节中,让生字教学循序渐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次再现生字。方法:在初步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再现生字;在阅读教学中再现重点、难记的生字;在阅读小结中再现生字;在写字中再现生字。

当然,针对城郊结合部学生的特点,教师还要重视以下几种再现方式。

1.在第二课时复习式导入中再现生字

因为遗忘得快,所以在第二课时复习式导入中再现生字,对城郊孩子来说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采用朗读、听写、组词等方式进行复习,巩固前一节课所学的生字。

2.在整合单元训练时再现生字

针对遗忘的规律,我们在一单元即将结束时,对生字进行整合是有必要的。如:(1)给生字注音;(2)再现同音字、形近字;(3)用最难记的生字考同桌;(4)在故事中找生字。

(二)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再现生字

前面说,城郊孩子的家中很难有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午休时间引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如每天中午跟孩子们一起读一个故事,每星期抽时间给他们讲一本绘本,让他们每天独立阅读20分钟等。阅读时,我要求孩子们圈自己喜欢的词语、刚学过的生字,给不认识的词语打个小问号……

通过多年的低段教学,我发现整合和再现是提高识字效率的良方。整合和再现是相辅相成的,再现不能单纯地一遍遍地让孩子死记硬背,它需要整合来支撑,所以说整合是再现的基础,再现又是整合的呈现方式。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