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毛泽东同志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 投稿图伦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689次
  • 评分4
  • 64
  • 0

田志刚

(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党校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漫长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和思想,成为民族发展过程中宝贵的财富,其中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那些具有独创性的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重要准备。

一、制定了党和国家新的工作任务和两步走的经济战略目标

中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1956年1月,当社会主义改造正处于高潮时,毛泽东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社会条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他在正确判断新时期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力争用50-100年时间使我国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为此,从1955年11月到1956年4月,毛泽东先后对农业和工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找了华北九省的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34个部长了解工农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在此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成10个问题,在4月2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任务和调动一切因素的基本方针,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它为党的八大制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为此,八大通过的决议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明确了党和国家的着重点由过去以阶级斗争为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是整个八大路线的基础和核心,它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严重受阻,造成了历史上的不幸,但这些正确的思想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继承。

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早在1955年3月,毛泽东就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50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八大进一步明确规定: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然后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7初,毛泽东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它标志着毛泽东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设想基本形成。毛泽东曾预计:再过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进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15年建立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5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这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两步走构想的萌芽。经过“大跃进”挫折后,毛泽东对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作了更长的设想。1962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三届人代一次会议报告上强调: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构想包含了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战略步骤,为我党当时乃至后来制定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新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旧中国的历届政府都无法实现这一梦想。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工业化的梦想将变成现实。但如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呢?世界各国走向工业化基本上有两条路径:一是英国、美国,从轻工业起步的发展道路;二是苏联,为了在短时期内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了一条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毛泽东认为必须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一基本情况出发,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在中国如果不发展农业,只是片面地发展工业,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落后状况必定影响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而且,农民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五亿人口就稳定了,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只能加强工农联盟,而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同时由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加之严峻和复杂的国际环境,迫使毛泽东不能不较多地考虑为国防现代化所必须的重工业建设。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中国,不能用挖农民、挤农业的办法发展工业,也不能走资本原始积累式的发展工业的道路,而是要联系农业发展工业,通过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这是一条既不同于西欧式的,也不同于苏联、东欧式的第三条工业化道路。后来,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明确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到20世纪60年代,他更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就是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经济建设思想。遗憾的是毛泽东没有能够解决众多的农村人口的转移问题,工业化的实现也就成了难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真正找到了出路,这就是发展乡镇企业,把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中去,“离土不离乡”。至此,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才渐趋成熟。

毛泽东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奠基者,为后来建设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三、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重要概念

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以前就存在,对于商品生产不能孤立的去看它,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它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它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要害怕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方面,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两种所有制,另一个是生产力水平。“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能废除。”“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联系。因此,即使是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他还突破斯大林把商品范畴只限于生活资料的经济理论观点,认为商品的范围包括生产资料这种讲法比较好。同时毛泽东还指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反复。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所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