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过把“教师瘾”

  • 投稿李成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676次
  • 评分4
  • 93
  • 0

王丽萍

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一部分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教师少讲,学生多学;或者,干脆让学生过把“教师瘾”,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分担教师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备课、讲课、讲评作文和试卷。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角色换位,学生说得多了,老师讲得就少了;学生做得多了,老师的机械劳动就少了。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我就来淡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一、开端:亮想法,学生献计

2013年10月份,我们决定参加“少教多学”课题研究,我任组长。一周后,我要上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听课人员有被帮扶学校和我校的语文老师。有老师来听课,学生肯定紧张而兴奋,好胜心会促使他们把最好的自己展示出来。我也想借此机会尝试一下“少教多学”,让学生多讲,老师精讲,教学重任交给学生。于是,我亮明想法,提出目标,问学生讨要主意。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献计献策,最后我们敲定了主要教学环节:一名学生播报新闻;一名学生负责抽查生字词;班长和学习委员讲课。

“新闻播报”、“检查生字词”是学生能够很好完成的任务,不必担心,难就难在讲新课。既然难,那么课前准备必须做足。我要求讲课者组织三名课代表钻研课文,将文章的结构层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分块包干,钻研完毕进行交流。然后讲课的两名同学根据我列的提纲和问题做准备,课堂上要讲的话一句句都写出来,讲稿由我修改。这样“教”他们就是为了后面少“教”或不“教”。

二、初始:设创意,学生模仿

当时,学生已经集中学习了第三单元的五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但是,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差,不爱动脑子,思维不活跃,表达能力也不强,所以课前准备费时费事。

我的创意是:从当时的季节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切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局部到整体,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通过朗读教学,抓住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品味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课堂环节有:老师导入课文;学生质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老师朗读戴巴棣的《大自然的语言》,结束第一课时的学习。其中三个重要环节都由学生完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岗前培训”,讲课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创意和事先写好的讲稿进行“授课”,这就像亦步亦趋的模仿,但是,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对老师来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老师第一次走下讲台,看似轻松其实很累,老师要帮助“老师”备课,虽说是学生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但是,老师是真正的“操盘手”,老师的精力花费得更多。学生第一次过“教师瘾”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学生是被“逼”上讲台的,面对那么多的听课老师,面对摄象机,他们还得“镇定自若”,你说难不难?万事开头难。初始阶段也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可以仅局限于个别学习优秀者,所选的课文也是容易讲解的,而且教师要在上课前对教学有所设计。但是,只要坚持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我想,是会有效果的。

三、发展:动脑子,显能耐

由于同学们对“当老师”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上次公开课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发言踊跃,气氛活跃,热情颇高,以至于觉得那节课时间过得很快。此后,学生信心大增,在老师的诱导下,他们三五人自由组合,每一个组合负责讲解一篇课文。备课问题怎么解决呢?我将自己搜集的优质备课资料包括教学设计发到学生邮箱,他们自己取舍,写出《教案》。备课时,学生讨论、查资料、请教老师;他们设计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当时,我校没有白板,有的同学打印图片导入课文,有的用手机放音乐营造课堂气氛.有的利用物理课本、地图册上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讲课过程中,出现口误,大家及时纠正,简单的知识出现错误,也能及时发现;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带给我许多惊喜。

而对于那些学生未发现的错误,我进行适时启发,巧妙点拨,加上及时插话,鼓励评价,课堂氛围也很融洽。当然,遇到按照教参或资料书照本宣科的同学,我会立即变成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然后引导大家格物致知。老师虽然走下了讲台,但一定要当好“助教”,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更不能袖手旁观。还有,并不是每一课学生都能讲解清楚,对于难以理解的课文,我当然会亲自授课。

四、尾声:求高效,重实践

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当然来自于内在需要,为了过把“教师瘾”,他们必须自学、自悟、自做,合作讨论,质疑问难,独立思考。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当老师”的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各项教学之中,拥有获取知识后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过把“教师瘾”,学生“做过了”,实践了,也就“理解了”,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作者单位陕西省勉县陕硬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