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高效识字

  • 投稿喝红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571次
  • 评分4
  • 64
  • 0

李婷

我们发现中国文学精髓——经典古诗文,它精悍,琅琅上口,语言优美,堪是学习中国文化的最好题材。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以提高诗文素养,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在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读汉字,这样既认识了汉字,又熟读了经典,这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经过近两年多来的实践,班上40人,平均识字量达到2360字。

一、教学生读经识字

刚入一年级开始学习拼音,我们花了7个星期把拼音学完,在学拼音的同时,每天我们坚持用清晨5分钟、课前2分钟、回家10分钟、假期一天10分钟等零碎时间来让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2分钟,也就是我们预备铃声一响起到正式上课的2分钟内,由班长负责带领全班同学读经。学完拼音后,我们把经典诗文巾重点认识的字,制作成带拼音的卡片,班长领读经典古诗后,由班长把卡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借助拼音读生字并进行书写。学校统一印发“经典古诗文抄写本”,把所学经典古诗文抄写下来,我们认真批改,及时矫正学生的错别字,适当给学生讲解汉字的构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字就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而且,因为经常背诵,所以加深了记忆。

二、把经典诗文引入课堂

如果只是学生诵读,教师没有参与的话,学生的热情容易消失。让学生重视,教师首先要重视,所以我们时常带到课堂中。如:讲到“忙”字,我们会问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答“闲”。问“你们在哪首古诗里见过闲字”?学生就会背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素质报告书》是我们和学生沟通的纽带,对这本小报告书我们每月填写一次,时常引用诗文给学生评语。如,某同学写字初见进步,则写“小荷才露尖尖角”,还要继续努力哦!老师写的评语学生看清字型,理解其意,印象深刻,对诗更加热爱。遇到衣着随便的学生,我就用《弟子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来教育他学生出外玩,看到红杏出墙,他们会念:“一枝红杏出墙来。”久而久之,

学生受到熏陶,也会见景思诗。

三、举行经典古诗文诵读节

每年同一时间我们都会举行大型的“诵读千古诗文,弘扬中华文化”活动,为期两周。整个学校每个人都参与,包括学生、教师和职工。学生活动有班级诵读比赛,经典古诗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各班选出“诵读经典古诗文小能手”。教师和职工也上台表演诵读经典古诗,并由学生当评委。教师精彩的表演使每个学生都很振奋,也有了一个好的榜样!各类比赛一浪接一浪,把诵读推向高潮,把诵读的热情传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四、营造读诗识字气氛

我们购买了大量有关经典古诗的光盘软件、教学VCD、录音带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像材料。我们还让每面墙成为经典诗文,成为识字的地方。我们还用假日时间,把一部分儿童喜闻乐见的唐诗根据内容画成画,然后提供图文并茂的古诗书和儿童读物。每月让班里的宣传委员组织同学出有关古诗的墙报。一走进教室,映入学生眼帘的是画是诗。课间课前,他们常在刊报、画、识字帘前停留,或背诗,或读字,对不认识的字、词,.他们缠着老师问,或同学之间讨论。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增强自学能力,我们提前教会他们查字典,让他们通过查字典认识不会的字。每星期我们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凑课,让学生看喜欢的课外书。他们认识字越多就越能在阅读中得到快乐,慢慢地,学生从“要我以字”到“我要识字”,从而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尝试写与讲

经过几番学习,孩子们在经典古诗中和书中认识了较多的字,借此我们引导学生提早写作。开始,我们用孩子爱老师的心理,在节日来临时让学生写祝福语,让学生写日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多评,把写得好的由教师读出来一起分享,把优秀作文给大家展示。而且多给他们荣誉称号,如“诗仙”“诗圣”“小诗人”,假设学生姓麦,我们称她为“麦诗人”或是“小作家”“大作家”等名字。讲故事课是丰富多彩的,有学生讲,老师讲,听录音带讲,汲取别人如何讲好故事的经验。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也不断提高,会认会写的字增加了。有部分学生把我们看作好朋友,时常把自己高兴不高兴的事写下来给我们,我们也耐心给他们回信。我们也时常利用课文外延给学生提供写的机会。如:讲到《诚实的孩子》一课,列宁写信给姑妈的内容没说,我们让学生当列宁、老师当姑妈写封信学,学生在此真正体验到写的快乐,也促进他们识字。

六、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学生除了受学校教育外,更大程度上受家庭影响。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我们多次召开家长会,引起他们对孩子识字的重视,希望他们在家里能营造读诗识字的气氛。经过努力,很多家长密切配合,因此家庭里也取得不错的成效。一年多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教师教得得法,低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认识大量的汉字,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可达到一举数得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