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探究——以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的教学为例

  • 投稿吊炸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02次
  • 评分4
  • 20
  • 0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225200) 赵 琴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学习英语能够更好地进行对外交流。我国和国际上的一些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培养更多优秀的英语人才也是时代的趋势。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让学生接触英语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将来学习英语打下更好地基础。除了让小学生掌握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本文从培养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需要遵循的原则出发,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并以《牛津小学英语》为例来谈谈培养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培养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则,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对一件事情往往需要有足够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时候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如教师在上英语写作课之前,可以布置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在写作之前,让学生自制一些英语卡片、用简单的英语模拟对话等,让学生能够将这些有趣的内容融入写作。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写作的兴趣。

2.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不但是培养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需要遵循的原则,也是其他任何学科进行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英语写作是一项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内容,它需要学生拥有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敏捷的思维方式。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它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能力,需要长期坚持写作,拥有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渐进性原则,可以先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说,慢慢培养语感,增多英语词汇量,最后才进行写作。

二、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1.提高小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对知识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是驱使他们进行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让小学生从说的能力到写的能力完成一个过渡和转变的过程,这对刚刚接触到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先从最基础的26个字母开始,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如在2013版的译林《牛津小学英语》3B教学中,要求小学生能够了解26个字母的读音和简单地拼读规则。教师可以从这26个字母的认识出发,训练小学生对英语字母的认识,采用一些丰富的有趣味性的方式教学,学生就会提高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将26个字母变成一首歌,教学生简单地歌唱。在英语课上唱歌,对小学生的吸引力自然非常大,并且在歌声中对26个字母的顺序进行深刻地记忆。因为英语的26个字母都有大小写,教师可以将26个字母的大写和小写的顺序打乱,让学生们进行“连连看”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对英语字母的大小写有更深刻地记忆和认识。

这些培养方法虽然不是和英语写作直接挂钩,但是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这样的培养方法作为对英语学习的基础能力培养,最主要的是在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就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为将来的英语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以模仿和比较为主进行写作能力的培养

当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后,教师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英语的写作。在最初的写作能力培养中,需要以模仿和比较为主进行。模仿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由于他们的好奇心特别重,对事物的观察也比较细致,模仿起来会更容易些。通过比较也能够让学生对英语的差异性有更准确地认识。

如在最新译林版的《牛津小学英语》4B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小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英语格式,加强句型句子的规范化。由于我们长期学习汉语,听说读写都是汉语,习惯了汉语的写作方法,教师就可以通过将英语和汉语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英语的书写规范。首先从标点符号上来看,汉语书写中主要有句号表示结束,逗号表示停顿,顿号表示并列,省略号表示未完等。但英语书写中,在表达结束的时候,不同于汉语中的“。”,而是用“.”,一个小黑点,英语中没有空心圆。英语中用逗号“,”来同时表示停顿和并列关系。英语中省略号用三个小黑点“…”表示。这些就是常见到的一些汉英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方式。

在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模仿,如让小学生对着范文进行模仿,格式和内容上都可以模仿,先不要求学生写自己的东西,而是先学会模仿,了解英语的写作特点和方法。

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英语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让学生对英语有更深刻地认识。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趣味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以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并且让小学生在模仿和比较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写作的特点,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