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育学力出发——《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谈

  • 投稿二月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37次
  • 评分4
  • 71
  • 0

江苏赣榆县海头镇第二中心小学(222100) 王继聚

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呼唤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倡导以“学”为中心,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就是变“教学”为“学教”——为学生而教。这不是简单的行为动词词序的变化,而是一种理念的彰显。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这正像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且据此进行教学。本教学设计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品尝探究和成功的喜悦,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文的主题是爱国教育。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留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课文紧扣课题,围绕“励志学画”这个重点逐层叙述。先是交代励志学画的原因,接着叙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最后讲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世界。全文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做到了前后照应,这是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走进徐悲鸿的内心世界,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教学思路

应该说,徐悲鸿这个人物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仅仅阅读文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让人物渐渐清晰起来。

初读课文放在课前进行,这是培养学力的关键一步。长久坚持,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终身。具体操作为: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布置学生自学,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生字新词,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以做自主预习题为牵引,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提升自学质量。

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于进行交流展示、互相补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让他们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交流展示中,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个大问题展开: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其中第二个问题是重点。

在交流展示中,教师要处理好幕后隐身和走上前台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力生长的推动者、引领者。学生难以突破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点拨,提供情境支撑。

最后给学生出示巩固题。巩固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场景,有较强的针对性,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体会思考的快乐;同时让学习和生活连接起来,起到巩固达标、迁移运用的作用,更有助于学力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设想

一、课前布置,自主预习,倾力“先学”

1.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达到“先学”,为“后教”做准备。要求: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大体把握课文脉络。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读下面的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嫉妒(  )  励志(  )  临摹(  )

震惊(  )  激怒(  )  错误(  )

(2)划去括号中不恰当的字。

再接再(厉 励) 礼貌(代 待)人 (永 勇)往直前

(奋 愤)发努力 日夜奔(池 驰) 潜心临(模 摹)

(3)比一比,再组词。

列(  )  努(  )   租(  )  绩(  ) 

例(  )  怒(  )   祖(  )  级(  )

(4)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负:A.失败; B.亏欠; C.背弃;违背。

①功夫不负有心人。( )

②他负债累累,最终破产了。( )

③胜负乃兵家常事。 ( )

临:A.靠近; B.来到; C.照着字画模仿。

①欢迎光临。 ( )

②徐悲鸿就进馆临摹。 ( )

③这儿背山临水,风景优美。 ( )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励志学画”这个故事的重点来划分起因、经过、结果,用“‖”在文中标出。

4.探究题。

①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又是怎样学画的?最后的结果如何?

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围绕问题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②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

阅读提示:读读课文,在文中先找出这两句话,再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5.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

6.读了课文,我产生的疑问还有:

二、课堂交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一)交流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徐悲鸿的资料

1.指名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相机出示名画《奔马图》,加深认识徐悲鸿。

2.交流对课题的理解:“励志”能换为“立志”吗?在初读课题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交流展示初读课文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交流对新词的理解: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新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同学们予以帮助。

3.怎么写这9个生字,说说你的观察所得。指名学生上前板书,其他学生在底下描红、临写。

教师点拨: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部件的位置和大小,这些左右结构的字整体来看要写得瘦长些。

4.学生展示朗读课文。长句子多指导学生读几遍,必要时教师范读,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语义进行停顿,如“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5.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然后逐渐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样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然后,按照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划分为三段,让学生掌握本文的脉络层次。

(三)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1.根据课前布置的预习,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学会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交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又是怎样学画的?最后的结果如何?

2.先在小组汇报,组内同学倾听,然后评价、补充,达成共识。

3.全班汇报,其他学生倾听、补充。

4.根据学情,对学生交流不充分、没到位或不注意的地方教师要给予点拨,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1)交流“为什么励志学画”,投影出示两个句子:

句子一:“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句子一: “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①问:这两个句子中都有“中国人”这个词语,含义一样吗?为什么那个外国学生会出言不逊?

出示背景资料:从1840年到1919年,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第一,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失去大约32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第二,支付巨额赔款。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支付了约20亿两白银的赔款,不到一百年时间损失了约30亿两白银的税收。中国贫弱不堪,财政濒临破产。第三,国家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租界,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妄想瓜分、灭亡中国。

②设想一下:如果徐悲鸿与那个外国留学生争论起来,结果如何?我们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师生模拟当时争论场景)

③怎么读好这两个句子?提醒学生揣摩两个人的心理活动,注意文后的感叹号。

④填空:这是一个 的徐悲鸿!

(2)交流“怎样励志学画”,投影出示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的文字。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理解感悟。

②朗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体会比喻句的精妙之处。

A.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

B.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问:为什么比作马,而不比作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第二句加上一个比喻句,更形象、贴切、生动地写出了徐悲鸿树立远大志向、鞭策自己刻苦学画。马最能反映徐悲鸿的个性,是他人格的象征。)

③引读练习。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 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 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问:A.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构段的方法是什么?(先总后分)B.如果第五自然段也采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开头的一句你给设计一下。C.整个第二段的构段方式又是什么?

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或写过的作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构段方法,体会这种构段方式的作用。

④填空:这是一个 的徐悲鸿!

(3)交流“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投影出示两句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①说说你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抓住“功夫”、“有心人”、“泰山”等探究交流,注意联系前文内容。

②再来模拟两人见面的情景,体会两人的心理活动。

③这时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请你写下来。(课堂小练笔)

(4)回归全文,点拨总结。

①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A.对比朗读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前后不同态度的语句,体会前后照应的作用。

B.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②全文总结,填空:这是一个 的徐悲鸿!

③能引用有关“励志”与“勤勉”的名人名言来赞美徐悲鸿、激励你自己吗?试着说两条。

三、迁移运用,巩固练习,提高学力

学生做补充习题,进行的巩固练习。(习题略,见苏教版配套练习《补充习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