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耿马地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

  • 投稿丽水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192次
  • 评分4
  • 67
  • 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45-02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临沧市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县,远在祖国西南边陲,而我所执教的贺派乡崩弄完小是耿马县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学校,以佤族学生为主,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影响耿马地区小学语文教与学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第一,少数民族学生受母语影响,学习汉语最大的障碍就是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带来的“转译”问题。第二,经济条件落后,社会环境糟糕,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更没有督促学生学习语文。第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分布不均。
  一、耿马地区学生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的分析
  1.既自卑又自尊,二者并存。2.佤族学生喜欢齐答群读,害怕独答,性格较内向。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粗犷豪迈的性格在孩提时就已显露,所以以开展游戏的方式学语文的过程中,他们态度认真,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兴致很高。如果遇上老师提问独答,他们就埋下头,眼睛不敢与老师接触了,往往是“茶壶煮里饺子——有语难言”,或者有语不言。此种情况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他们日常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害羞心理。3.佤族学生借助佤族语进行思维,思维方式具体形象。在山区居住的学生,由于交通闭塞,生活和学习环境非常艰苦,不受五彩缤纷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影响,学生思想单纯。但是,因为和外面世界接触少,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生活中对事物或语言现象的观察缺少应有的训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语言方面,佤族学生在儿童期主要以本族语言为交际工具。稍大些,才慢慢学讲本地的汉语方言,大多数学生是进入学校后才学习普通话。因此,他们的汉语思维相对滞后,形成了一种逆向思维,学习很吃力。
  二、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推行“快节奏求高效率”策略
  教过少数民族的教师都知道,对刚入学的民族小学生,语言障碍是最头疼的,但还是可以克服的,现在国家加大我们西南边陲的农村教育力度,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缩短了城乡差别,所以多数孩子已经会讲简单的当地汉语方言。可以用方言辅助授课,但随着时日的增多,师生都要增加使用普通话的频率、难度。汉语拼音是学习汉语的拐棍,要让他们掌握好,但也不宜做过高的要求。在现实中,教师因学生接受汉语不快而把教学时间不断拉长的现象在民族教学中较普遍。对此现象我们不妨引进“快节奏求高效率”这个概念。
  “快节奏求高效率”是在民族教育中应按正常教学节奏或稍快些的节奏教授语文课,在完成教材教学的同时,适当加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认识的词语应是课文虽暂时还没出现,但是学生却容易认识,且对下一步的学习有用的词语,让他们对这些词有初步的认识,且能对译。
  “快节奏求高效率”的快节奏、多信息似乎违反了“量力性”原则,增加了学生负担。但要看到学生性格活泼,求知欲旺盛,有的教材内容与他们生活距离太远,说教那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往往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减退,慢的教学节奏使他们难以形成最佳学习心理状态。信息量少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放松,紧张度不够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降低了学习的内驱力,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快节奏求高效率”应该是高效率基础上的快,这快的“度”得在实践中细心观察,认真把握,多多总结经验适时调整。总之,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他们对汉文认识的视野,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信息,这是提高他们汉语言实践能力,尽快走上用普通话思维的有效方法。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其特殊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在少数民族教学中,如傈僳族,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强烈的自尊心又容易转换为强烈的自卑心,如果在阅读课文时遇到不知道读音或者发音不准的字词读错过后就畏缩不言,来一个沉默是金。如果这时遇到老师批评,这种情绪非常容易传染给其他学生。因此在学生阅读训练时可在班上培养一些语感比较好并且普通话标准的学生作为带读生,通过带读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进行阅读,学习气氛也活跃起来,直至所有学生参与带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再逐步上升为互读互检,教师及时范读,听录音磁带正音,多种方法识记词语等。对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多加表扬和鼓励。因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有了自信,他们就能克服学习困难,战胜自卑心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性格内向,害怕独自回答问题,为克服这样的情况,我组织一些组词接力小游戏,这对词句的训练非常有效,能让全班参与,鼓励学生学习。对一些课堂上的知识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产生的不同的意见大家再来讨论,因为大家都参加了讨论,所选的代表底气足,再加教师因势利导,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学习场面。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三)结合实际通过口语交际加强普通话训练,为写作垫实基础
  佤族语言表达方式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教师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学习空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受到地理因素,社会经济等因素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不说是小学生就连高中生对语言掌握都有一定的困难。少数民族语言只能在本民族地区交流,以后要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尤其遇到外地人,如不能与其交流,必会影响其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必须引导正确说普通话为主,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最后以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应该说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是非常有利的,现在的课堂,总的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当学生走出课堂后,他们会感到全身心的一种愉悦,会觉得有许多话要说,在这种动机的启示下,他们的交流肯定是活跃的,这种情境下,普通话也就发展了。其次,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课堂这45分钟的教学是很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所以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余活动来促进口语交际也是确实可行的。在活动中让学生玩中去学,玩中去发展,在这些愉悦中去获取真知,去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组织一些活动,如自编故事,自讲演,自编谜语互回答等各种形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只有尽力创设口语交际的交际情境,通过灵活多样,变化万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思维活起来,想象活起来,语言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