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智趣课堂遐思——以《哪吒闹海》教学为例

  • 投稿小耳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61次
  • 评分4
  • 69
  • 0

江苏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徐嘉婕

智趣课堂经过这些年的打造,以智启智、以趣激趣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演绎,也由最初的理念绽放为更多的细节光彩,而对这些细节的揣摩与感悟,也使得笔者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受。

一、生成智慧,智趣课堂的基本面

在对语文智趣课堂的思索中,一个观念逐渐地清晰起来,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终应当指向学生的智慧成长。反过来说,如果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的智慧获得成长,那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价值。那么,什么是智慧?智慧体现在哪里?笔者以为,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智慧体现在学生能够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语文学习感受。小学生的语文智慧体现在语文课堂的细节上,体现在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中。

在《哪吒闹海》(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毫无例外地都产生了兴趣,课前对动画版的哪吒的观看,对西游记中哪吒形象的感知,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哪吒充满兴趣,对哪吒闹海的故事倍感兴趣,个个都想当英雄小哪吒,个个都讨厌龙王和夜叉。但在智趣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一个观点:龙王为了保护他的鱼而让人们不敢下海捕鱼,这有什么错?如果放下文本的主题,可以发现学生的这一提问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是有“智”的一面的。而这一问题显然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热情,因而也就有了“趣”的一面。也因此,这一问题在智趣语文课堂上就有了讨论的必要。笔者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分别从哪吒和龙王的角度思考,然后对自己思考的结果进行表达。

这样的教学生成了一些精彩,“哪吒派”与“龙王派”出现了互不相让的局面。有学生说龙王为保护自己的子民而兴风作浪是理所当然的。立即就有学生反驳“兴风作浪”是一个贬义词,是形容坏人的。有学生说夜叉看见哪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斧头砍,这是坏人的行为。过后也有学生反驳哪吒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夜叉打死了……于是课堂上就有了两个值得讨论的内容:龙王与哪吒到底谁对谁错?夜叉与哪吒见面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且不管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最终如何,就这两个因争论而产生的问题而言,笔者以为是有智慧的影子的:学生超越了原有的认识,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发这样的争论,最终又归结为两个讨论的内容,即便是成人,恐怕也未必有这样的思考。

二、充盈情趣,智趣课堂的牵引力

智趣课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趣”。这个“趣”有很多种解释,而情趣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情趣本指志趣,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情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志向与兴趣,也就是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语文学习志向不是沉重的,而是有着兴趣成分的,也不只是单纯的兴趣,而是有志向作为支撑的。情趣,应当成为智趣课堂的重要牵引力。

比如,对上面两个问题的讨论,如果只限于兴趣,那就可能陷落到空洞的讨论与热闹当中,甚至还有可能颠覆课文主题,认为龙王也是正义或善良的象征。而如果只限于志向,那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就会进入抽象的说教,甚至连这两个问题产生的土壤都会失去。如果这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充满情趣,那这两个问题不但可以产生,还可以在学生的深入讨论中走向另一个境界,从而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另一种牵引力。

笔者是这样追问的:在这个故事中,龙王和哪吒分别代表什么角色?(邪恶和正义)在生活中,人们是需要正义的角色还是邪恶的角色?(正义的角色)这个故事中,龙王坏在何处?(称霸一方)夜叉是好还是坏?面对这一坏人,哪吒应当如何自保?

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需费太多的力气,然而学生的疑问没有完全解决,怎么办呢?笔者的方法是让学生改写课文,让哪吒伸张正义的理由更充分一些。学生兴致很高,他们让龙王干了更多的坏事,让哪吒的行为变得有理有据。而夜叉与哪吒的交锋也不再是这么简单,而是演绎成了哪吒的正当防卫。学生的兴趣是一方面,但笔者更看重另一方面,那就是学生在讨论以及改写的过程中所接受的合理逻辑与法治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感受到的是情与趣的完美结合,智趣课堂也有了一个正确方向。

三、充满理趣,智趣课堂的归宿

理趣有义理情趣、思理情致的意思。小学语文教学要追求“状理则理趣浑然”的教学状态,即语文教学不仅要状理,而且要让理趣浑然天成,而这也正是小学语文智趣课堂的归宿。

诚如《哪吒闹海》一文的教学,勇敢的哪吒、胡作非为的龙王父子,这些观点如何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智趣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讨论来实现,但这还没有达到目的。面对胡作非为固然需要勇敢,但勇敢行为还需要智慧的支撑,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逞匹夫之勇是不行的,容易伤害自己。在现代社会面对胡作非为,靠的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勇敢,而是法治意识。

总而言之,智趣课堂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经历了多次打磨,但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去发现,去揣摩。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