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突发事件人手做好德育工作

  • 投稿总攻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591次
  • 评分4
  • 82
  • 0

张桂英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一个没有德性、没有礼貌、不懂人情世故,却很有成就、很有价值的人,是哪儿都找不到的。”可见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必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手。而诚实、守信、负责、宽容的品格正是健全人格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这恰恰就告诉我们,班主任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中一定要对学生有一颗宽容的心,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教育学生学会宽容,理解诚实、守信、负责的意义,并落实到行动当中去。

记得那是高一第一学期,一天下午快放学了,一个男生来向我告状,说有人把他的自行车座用刀划烂了。我当即在教室门前堵住了他提供的几个嫌疑人,调查当中关键人物S凸显了出来,有确凿证据证明他没干,但又确实与他有关,我原想,这事又不是他干的,他一定会说出那个干坏事的人,出乎我的预料,他非常不合作,我的火一下就被激了起来,“你学习那么差,还这样。”没等我把话说完,这个平日里少言寡语的孩子一下就顶了过来:“我学习就是差,咋了?”实际上我的原意是想说学习差了其他方面应该表现好点儿,可是却伤了他的自尊,特别是在教室门前,又围了不少外班看热闹的人。我语塞了,老师的尊严受到了挑战,但理智却没有被怒火烧尽,的确是我不对。我很快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一两分钟后,用温和的语气边给他讲道理,一边继续询问:s也意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低下了头,说出了“凶手”,交出了“凶器”。这个孩子这段时问以来一直不太对头,不如打铁趁热,和他谈谈心。回到办公室,我首先向他道了歉,承认自己刚才的话说得不应该,伤害了他,请他原谅。他也红着脸承认了错误,当谈到他的父母时,他哭了,原来他的父亲得了癌症,和母亲在外地治疗,家中只有他一个人。那一刻我对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他的坚强令我刮目相看,我夸赞了他。以后的日子里,我常鼓励他,这个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学习状况也有了一定好转。

在这一事件中,我以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胸怀,用宽容的态度,妥善地处理了这次突发事件,相信在场的学生也一定感受到了老师的胸襟。我很欣慰,自己做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至少在这件事情上。

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刚刚上完两个班的课,正在洗手,我班男生小李,气冲冲地冲进办公室:“班主任,他们把我打了一顿。”“什么?”“谁打了你?”“其他男生。”“其他所有的男生打你一个?”“是。”我当时吃惊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要知道我刚在隔壁教室上完课,从下课到小李来告状还不到五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就发生了一起打人事件,而且是全班其他男生合伙对付一个,简直难以想象,这是我多年班主任经历中从来没有过的。顾不得把手擦干净,我快步向教室走去,脑子里快速地分析着情况:①其他男生并没有真打他,否则,他不会完好无损。②他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犯了众怒。

教室里非常安静,居然没有一个人离开,所有的男生和所有的女生全都在各自的座位上,我又着实吃了一惊,这事有意思了我当即决定保持沉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我刚上了两节课,很累,既然都在等我,就一定有话要说,你们说,我听。”然后坐在讲桌前的椅子上开始静静地等。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二沉默中他们越来越沉不住气。差不多了,我借故回到办公室,把空间留给他们。等我再回到教室的时候,满教室的嗡嗡声戛然而止。“商量好了吧?谁想说呀?”于是一个,两个……,大家纷纷叙述着对小李的不满和自己的理由。果然不出我所料。“大家理由也说了,对小李的不满也发泄了,那么这件事该怎么解决?总得有个办法才好啊。”在我的启发下,几个男生自发到室外商量解决的办法,一会儿,解决方案商量好了:①所有男生派代表向小李道歉,并保证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②小李也得向全班道歉,保证不再做不尊重他人的事情。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两天后的班会课上,我对此事进行了总结:首先对事件能这样解决给以肯定,并对同学们在这件事的后期处理中的正确认识提出表扬。同时,对肇事者提出批评,并扣除当周综评分5分,讲清这件事本不该发生,本来可以如何处理,他们错在什么地方,等等。在处理这次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我始终把握着节奏,但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使他们从中得到锻炼,也有所收获,效果还很好,可谓一举多得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环境,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突发事件,这时候需要的不仅是班主任的容人雅量,更需要一种宽容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学会在不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彼此尊重、自由交往。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刘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