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应该重视“情感”路线

  • 投稿熊伟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34次
  • 评分4
  • 99
  • 0

马利民

新课程已经提出要重视情感教学,所谓的情感教学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借助一定的情境,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品质。由于在中考的试题中,并没有涉及情感的考查,所以,在教师的备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但是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只是看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落实得很好,而“情感”目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良好的情感教学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保证认知和技能目标的落实,而且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促使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种情感。所以,对于刚学科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应该把“兴趣”作为第一目标,有了兴趣,就有了获取知识的动力。

那么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应该怎样重视情感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情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也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其中,积极的学习态度包括对待科学知识的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而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正确的学习动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比如在学习“参照物”时,我们可以借助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襄邑道中》“飞花两端照舡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让学生思考:当时是西风,为什么诗人看天山云彩却一动不动呢?为什么“卧看满天云不动”?通过这样的诗句解析,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充分利用古诗词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特点,巧妙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控制教学要求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既获得战胜困难的喜悦,又保持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对于新情境的问题的解决,是抽象套用理论还是进行具体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解题习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让学生套用解题类型,以为这样学生掌握快,但实际上,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

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把习题分类,让学生感悟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这固然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很多老师喜欢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殊不知,这些“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并不是学生的体会。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记住所谓的公式,以便在考试中套用。这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更极大地摧残了学生情感品质的形成。

比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有位老师让学生记住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安阻法、伏阻法,甚至让学生死记题目的答案,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产生对科学课“呆板、乏味”的误解,丧失对科学的兴趣,更严重的是,这样下去,学生难以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

三、联系生活、社会,增强学生社会情感

在科学教学中,对于社会情感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学生的理智感和美感等。我们评价一节科学课是不是好课,还应该关注社会情感的培养是否得到真正落实。

如在学习“探索宇宙”时,有位物理老师通过播放神舟十号发射的场景,介绍我国航天员为国增光、为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事迹,激励学生为祖国建设和科学发展而奋发的奉献精神。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需要做好两个方面:1.选择联系生活、社会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或者联系社会热点的问题等等。2.采用优化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列举实例进行讲解,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对情感目标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人生价值情感、社会情感,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市涌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