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策略

  • 投稿转身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52次
  • 评分4
  • 39
  • 0

李燕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莲峰镇东风小学 657305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从过去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为素质教育增添了一份活力。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新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诸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实践活动课不能正常开设,评价改革跟不上等等。就其实质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基础教育”最根本

现在学生的作文错别字较多;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基本功有滑坡迹象。名校忙着联系单位,开辟地方,进行综合实践;参与校本课程,选择课外实践;帮学生搞研究,搞调查等等。却把历来重视的双基冷落在一旁。自以为在搞课程改革,让学生形成研究、创新、甚至创造能力以及培养自由、舒展、张扬的个性才是最重要的。却忽略了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和基础知识积累。古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舟也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基础打不牢,再高的大厦也只能停留在图纸上。因此,课改不只是”锦上添花”,更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以牢靠的基础训练为”基地”。忽略基础训练,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升

进一步的创新教育,那只是一种”泡沫现象”,而”泡沫”是要破碎的。我们并不希望用很多的幼小的心灵来承担那种”破碎”的声音。当然,基础不一定就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它仍然有方法和内容上的改进和创新。总之,不管课程怎么改,改到哪里,都应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上。

2.”注重实际”最现实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孩子除了”读书”之外,要更好地用手、用心、用脑去认识世界,实践、研究、发现这个世界。这是大家的共识。可是,很多实践不是我们这些小学教师能够提供的。即使从其他地方拿来给他们,那只能使”实践”变了味。这实际上是部分教师的浮躁心理引起的。注重学生的实际,围绕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践”才有坚实的土壤,才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

3.”因地制宜”最有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各种资源的不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着差异。于是,课程设置中,就有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是一本有着自身特色的教本,这是新教材的创新之处,是观点的转变。是让学生体现真我,感觉真我的好途径。但一个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普遍认同: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介绍校园的时候,对校园内的雕塑,花圃里花的品种,标语牌上的内容等竟然一无所知,更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只是笼统地认为它们都很有用,都很好看,似乎对这些天天见面的朋友”漠不关心”,也从未认真的对过话。其实,这本身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课题吗?——让学生和身边的事物”说说话”。何必去弄得那么远,那么深。让学生和周围的事物对话,选择身边的事物开始”实践”,形成对生活本身的关心和热爱,对生命的关注,还学生”本来”的自我。知道”欲速不达”,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根据本校、本地实际,让孩子去形成一些兴趣,提高一些认识,从而养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为他们的将来和终身发展服务。不管课改走到多远,我们认为应该因地制宜,要根据自己的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争取合适本地区或本校发展的措施和步骤。根据条件,难以一步到位的,就分步实施。不搞攀比,不要好高骛远,能先做起来,就先做起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学生制宜。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走好每一步。不要把课改变成追求”花架子”、”赶时髦”。

4.”面向全体”最理想

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不容置疑。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评性思维、独立思考和感悟。使学生自由舒展、张扬个性。从而发展其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这样的一种理念,似乎与“让一部分人先宫起来”不谋而合。现在有很多有识之士,会发现: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在新课程的个性化理念的作用下,让学生自由、民主地进行研究,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班级原来吃不饱的学生吃饱了:原先吃不了的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境中,更加缺乏了独立性。形成了没有标准就没有了方向的混乱。他们在所谓的”自由”中失去”自我”。事实上,新课程、新教材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因为我们毕竟是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是最重要的。教师要体现”让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在学习的总量和难度上降低要求”这一理念。为全体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等实践活动创造机会,这实际上是表示一种更好的全面参与。

新课程、新教材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肯定还有新的判断和评价;有新的,更能让课改顺利进行和提升台阶的观点形成。因此只有争鸣、探讨,才能发现、发展。对于新课程改革来说,更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