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常见的不当教学行为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一)

  • 投稿Zoe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968次
  • 评分4
  • 51
  • 0

林传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来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组织、指导的。教师具体教学行为是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常见教师不当的教学行为,这些不当的教学行为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为此,分析教师不当教学行为并提出解决对策,对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一、课堂提问不当行为分析及解决对策

1.课堂提问不当行为之一:提出问题后,一有学生举手就请学生回答。现象: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一有学生举手,老师便请这位学生回答问题,所有同学便听这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这位学生回答组织接下来的教学。

分析与对策: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每个班上都有少数思维敏捷的学生,常常能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或是很短时间里,就能知道答案,此时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是无效的教学行为。因为:一是这个问题对举手的学生而言不是问题,所以不具备思考价值;二是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有效思考,就中断了思考过程,所以这个提问及回答的教学过程无效。

为此,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切不可一有学生举手就让其作答,而是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本班学生的思维具体情况,给足时间,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能参与其中。提出问题的本意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思考,虽然思考时间到了,还可能有学生思考不出结果,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及思维策略参与思考之中,这个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

2.课堂提问不当行为之二:提问是为了得出答案。现象:教师提问之后,教师请学生进行回答,当学生回答的结果不是正确答案时,教师再请另一位学生回答,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然后就转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了。

分析与对策:以上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心中只有正确答案,置学生的思维于不顾,提问的价值窄化成只为寻求正确的答案。实际上,提问主要的功能是至少有两个:一是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通过思考不仅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二是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为此,每次提问之后,一是,教师要给学生表达思考过程的机会,学生只有进行了思考,其思维才能得到锻炼,数学经验才得到积累与强化。二是,如果提问几位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就要及时反思调整教学思路,或换个角度启发,或是将大问题转化成几个小问题,问题过难过易都是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三是,当经过几个学生回答,得出正确结果之后,教师不要即时肯定,而是要让全体学生想想:这个答案正确吗?然后再让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思考才能深入。

二、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当行为分析及解决对策

1.学生能力培养不当行为之一:学生只讲半句话。现象:以下是一个教学片断:(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基本性质”)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观察式子;熹一……后,师:谁能把我们刚才观察得出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就是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生:同时。师(抢过话头):同时怎样?生:同时乘上或除以。师(抢过话头):同时乘或除以什么?生:相同的数。师(抢过话头):任何的数都行吗?生:0除外。师(抢过话头):那这个分数值?生:不变。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基本性质(出示投影: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析与对策:本案例中学生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完成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整个过程看似很流畅,实际上是明显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小步子的引导,使原本极具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成了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填空题了,学生根本没有主体地位,只是众口一词回答只言片语而已,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习惯于点状的、零散的、没有结构的思维,且数学表达思维的完整性也受到严重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就会完全泯灭。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然后就要放手让学生完整地思考、完整地说话,这样学生才能由先前想得不多、想得不深,到后来想得全面、想得深刻转变,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

2.能力培养的不当行为之二:通过老师讲清楚来培养学生能力。现象:从上课开始,老师就开始讲,讲得很清楚,每到疑难的地方更是下大气力,通过多种形式讲解,让学生理解明白,课堂上基本上是老师的声音,学生开始参与度较高,越到后面注意力就越分散。课后,批改学生作业时,却发现相当部分学生不会做或是做错,常听到老师埋怨:“我讲得那么清楚,学生怎么就掌握不了呢?”

分析与对策:教学是师生双方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学效果如何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而学生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思想感悟、情感体验都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下的,单是教师教得好,如果没有把教师的精彩转化成学生的自我内化的过程,学生的能力是无法培养的,这样的教学就是低效或是无效的。

为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要在学生的疑难处进行指导、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在学生“口欲言而未得,心求通而未能”的“悱”“愤”状态下教师才出手,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提升,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积累经验。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