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体式+明学情:教学内容选择的“一定之规”

  • 投稿丑小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61次
  • 评分4
  • 38
  • 0

胡根林

莫泊桑的《项链》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赵老师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颇有新意。说它有新意,主要是就教学内容选择这个角度讲的。新课改至今,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一度成为学术热点,一线教师也逐渐有了自觉意识。这篇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自觉意识。

从教学内容选择上看,《项链》的教学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其一,侧重教情节。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形成借项链一丢项链一赔项链一识项链的基本情节,教学的重心就是梳理这些情节,并着力探讨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其二,侧重教人物。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人物?在以往的教学中,她被众口一词地理解为受资产阶级上流社会思想毒害、爱慕虚荣、一味向E爬而导致了人生悲剧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很明显,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做出的理解。现在人们对人物似乎有了更丰富的解读,开始关注善良、勇敢等“人”的性格侧面。其三,侧重教主题。先梳理情节,次分析人物,但最后的落脚点是在主题上。这篇小说究竟要表现什么呢?传统的观点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但现在也有命运无常说、金钱至上说、诚挚相爱说等新观点出来。

其实,教情节也好,教人物也好,教主题也罢,都在教“故事”,教“小说写了什么”的那个“什么”。就小}兑这种文体而言,渎者阅读小说,不只是关注写了什么,更关注怎么写的。这个“怎么写”就是“叙述”。赵老师把教学侧重点放在“叙事节奏”上,这个叙事节奏,属于“叙述”的一部分。法国著名叙述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借用一位学者之语强调说,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叙述事情的时间和叙述这件事情的时间。被叙述事情的时间通称故事时间,而叙述事情的时间称叙述时间。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尽管有的叙述因缺乏时间标志而暧昧不清,但叙述时长是可变化的。叙述者有时会用一行或半句来写数年、数十年、数百年的历史,甚至一字不提就跳过去;相反,有时会用几行、几十行甚至几百行来写瞬间、数小时或数天里发生的事。故事时长和叙述时长的比例关系就是叙述速度。一般来说,叙述速度越快,反映在文本上,情节越疏阔;相反,叙述速度越慢,情节就越密集。在小说中,作者往往通过叙述速度快慢来控制叙事的节奏。

应该说,在《项链》一课设计中,赵老师以叙事节奏为切入点,打开了崭新的文本阅读之旅,以致引导学生通过作者对故事的节奏速度的安排读出作者的创作原意,即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作品的主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但赵老师为什么选择这个教学内容来教,教学设计中并无提示,我不得而知。似乎是教师想教叙事节奏这个点,于是就选了这个点来教。那么,教学内容选择有没有“一定之规”呢?在我看来是有的。这个“一定之规”就是“析体式+明学情”。首先是“析体式”。从文本体式上看,《项链》首先是小说,小说有哪些内容可教呢?情节、人物、环境、结构,还有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形式,等等。和现代小说比,它属于传统小说,传统小说教学偏重哪些教学内容?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其次是“明学情”。我们这个班(好的设计是立足于所教班级的设计)学生从小说中都渎出了些什么?他们在情节把握上、人物理解上和主题上都存在哪些问题?他们阅读这篇课文的兴趣点、难点或困惑主要是什么?学情决定我们要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就这篇小说而言,不是教情节、人物、主题就不行,不是教叙事节奏就一定好,关键在于学生对这篇小说理解到了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了。换句话说,教什么要有教什么的理据,理据不清,来路不明,教学就缺乏针对性,就容易陷入盲目和混乱。赵老师如果在学情研判上下更多工夫,明确为什么要从叙事节奏角度教这篇小说,教叙事节奏教到什么程度就有了充分的根据,这个教学设计的理据就会更充分。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2001127)